陶淵明的舅叔公孟陋也是一個隱士,此人喜歡讀書,他常常一個人去河邊釣魚,獨來獨往,連家裏人也不知道他到哪裏去了。當時的簡文帝還是會稽王的時候,曾誠心希望孟陋能做他的參軍,但他稱病拒絕了。桓溫當刺史的時候親自去看他,也希望孟陋能輔助他,也同樣白走一趟。細看,陶淵明的行為以及品質和孟陋十分相似。
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盡管官不大,卻是一個比較有名氣的人。一些來到江州的外地人會經常打聽誰是孟嘉。孟嘉死後,陶淵明的叔父陶夔曾經問孟嘉的朋友,說如果孟嘉還活著的話,有沒有可能做三公呢?什麼是三公?即司徒、司空、太尉。孟嘉的朋友說他本來就是當三公的料,可見世人對其評價之高。我們可以在陶淵明的身上看到孟嘉的影子。孟嘉喜歡喝酒,陶淵明也喜歡喝酒;孟嘉患有嚴重的腳疾,陶淵明也有嚴重的腳疾;孟嘉辭過官,陶淵明也辭過官;孟嘉喜歡讀書,陶淵明也喜歡讀書,仿佛兩人有太多的相似。
此外,陶淵明少時的很多時間都是在他外祖父家度過的。如此一來,陶淵明勢必會受到他的影響,而且,陶淵明還為孟嘉寫過傳記,說他喜歡酣飲,酒量也很好,喜歡自由的生活。
4.
陶淵明在辭掉彭澤縣令回家的途中,寫了一首叫《歸去來辭》的詩,在這首詩裏陶淵明對自己的人生路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陶淵明的人生痛苦正在於對將來的無能為力。既然無法成功,那就隻有歸去。於是他為自己的靈魂找到了一個桃花源,一個體悟生命的精神高地。赫拉克利特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句話道出人生的真實,也道出了人生的虛幻,更道出了一個真實的陶淵明。
陶淵明的最終歸隱使他明白了就算自己真的實現了官場上的追求,也不過是更多的虛空,自己早晚有一天會回歸自然,寄情於山水之間。然而,歸隱後的陶淵明是否真的就心靜了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這樣去思考:離開了社會的紛亂,過閑適的田園生活就一定沒有作為嗎?
我想陶淵明或許做過這樣的思考。古代的那些隱士為什麼那樣出名,他們肯定是有秘訣的。要知道,作為一個成功的隱士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不問世事。總之,他們有他們的“道”。那麼,陶淵明使了什麼招呢?如果一個人真的做到與世隔絕,他的結局隻有一個——生命將受到嚴重的威脅。陶淵明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後果。所以,陶淵明就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長處——喝酒與寫文。在喝酒方麵,陶淵明確為一個行家。比如,每逢酒熟時,他都取下頭上的葛巾過濾酒,過濾完後再把葛巾戴在頭上。
此外,陶淵明有很多詩文都是關於“酒”的。我初步統計了一下,大概有20多首。因此,陶淵明愛喝酒廣為流傳。這不,有一個叫王弘的人,此人是江州刺史,他就著了陶淵明的“道”。陶淵明辭官後,朝廷曾屢次要徵召陶淵明作官,他都沒答應。於是,王弘就想要結識他。但王弘去見陶淵明的時候,並不順利,吃了好幾次閉門羹,估計陶淵明是跟諸葛亮學的。陶淵明稱自己有病,不方便接見客人。這一方麵是不想與官場再有任何瓜葛,另一方麵也是要抬高自己的身價,我陶淵明豈是你說見就能見的?
陶淵明越是這樣,王弘就越不死心,越不死心就越要想辦法了卻心頭事。王弘從一個叫龐通之的口中得知陶淵明特別愛喝酒,原來,龐通之是陶淵明的好朋友,兩人曾常在一起喝酒。於是,王弘就準備好美酒,讓龐通之在半路上擺好。果然,陶淵明一見有酒便停下來了,跟龐通之暢快地痛飲。兩人喝著喝著,突然冒出個人來,這個人也不說話,拿起酒杯就跟陶淵明喝起來。好酒量,陶淵明讚歎著。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王弘。這時,龐通之趕緊解釋,說這都是刺史大人王弘的有意安排。其實,王弘的為人是挺不錯的。陶淵明心裏知道這一點,他見火候也差不多了,就結交了王弘。後來,王弘在經濟上給了陶淵明極大的幫助,要不就憑陶淵明種田的那點收入,如何養家糊口?如何寄情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