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陶淵明:做官屢碰壁就玩清高(1)(1 / 3)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曆史上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辭賦家以及散文家。同時,也是古代最有名的隱士。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一生五次為官,多次辭官,而後隱居。

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歌的主要題材,最著名的作品為《桃花源記》,他把孔子的安貧樂道,莊子的回歸自然以及老子的大同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繪製出一個“烏托邦的美好生活”圖景,使得桃花源與烏托邦齊名。其代表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等。

1.

在東晉,有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讀書人,隻因他做了兩件讓人覺得很牛叉的事,便被人們牢記了。是哪兩件事呢?一件事就是不為五鬥米而折腰,另外一件事就是他烏托邦的生活構想。此人是誰呢?他就是世稱“五柳先生”的陶淵明。

那麼,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陶淵明如何跋涉出他別具一格的人生之路,又憑借什麼成就了千古美名呢?這還得從他第一次辭官說起。這世上有誰放著好好的官不做,而要選擇辭官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⑴迫於形勢,不得不辭官。比如,史稱“素仇東林”的薛國觀,他就是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辭官而去。

⑵對統治階級的失望與無奈。比如,唐代詩人韋應物,對當時的政治腐敗失望至極,結果無奈地選擇辭官。

⑶對官職不滿意或者沒有能力,不得不辭官。

⑷炒作。有時辭官也是一種炒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聲望。

⑸身體狀況不適應再做官。比如,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他因病痛纏身而辭官。他患的病連孫思邈都無法醫治,最後很痛苦地死去。

⑹明哲保身,看淡了官場,無心眷戀。比如,張良幫劉邦打天下,後急流勇退,隨赤鬆子雲遊天下。

⑺有卓越眼界,提前退出。比如,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半夜辭官。

⑻喜歡自由,不想被束縛。很多隱士都不乏這樣的理由。

據上述原因,辭官多少與客觀環境有關,以至於被動地辭官,或者主動接受現實,進而改變主觀意誌離開官場。

那麼,陶淵明屬於以上哪種?抑或多種?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弄清楚陶淵明辭官的原因,以及辭官對他的影響。

陶淵明8歲那年,他的父親死了。之後,他與母親孟夫人以及妹妹相依為命,寄居在外祖父孟嘉家。陶淵明家原本是顯赫的人家,隻怪他火背,趕上父親早逝,所以他的童年過得相當狼狽。他在一首名為《有會而作》的詩裏毫不忌諱地交代道:“弱年逢家乏。”但陶淵明很想得開,他沒有為這家庭的突變而墮落,卻以“無樂自欣豫”來豁達人生。但終歸這樣自娛自樂也沒什麼意思,人總得為自己找出路嘛!

於是,19歲那年他便去外麵遊學了。其實,古時候的人挺喜歡幹這事的,比如孔子,他就是各地遊學,最後是功成名就、名留千古,陶淵明也來抄襲這一套。不過,遊學說著容易,做起來卻挺困難,最讓人急得流汗的問題就是作為路費和生活費的盤纏。好在陶淵明的叔父陶夔給他一定的幫助。當時,陶夔在大司馬桓溫手下做一名參軍,他也支持侄兒出去闖一闖,而且最好是去都城建康。陶淵明隨即踏上去建康的路途。事實證明,古代有不少名不見經傳的讀書人都是因為去了京城而混出了名堂,那陶淵明呢?他在建康混得怎樣?

陶淵明去建康不久就遇到一件很讓他窩火的事。這件事跟他叔父陶夔的上司桓溫有關。桓溫是誰?此人可以說是一個相當迥異的人。桓溫的老爸桓彝死於蘇峻之亂,老爸死了,做兒子的豈能不報仇?當時,桓溫隻有15歲,但作為長子的他不得不主動挑起家庭的重擔。有一次,他母親患了重病,需要吃羊肉來醫治,但是家裏窮得叮當響,哪買得起羊肉?桓溫不得不把弟弟桓作抵押給了賣羊肉的老板。雖然救了母親的命,解了燃眉之急,但這種痛徹心扉的經曆使得桓溫深深體會到人世間的艱難和無奈,也讓他對背叛他父親的仇人江播更加恨之入骨。他發誓一定要手刃忘恩負義的江播,為父親報仇。

桓溫18歲那年,仇人江播死了,桓溫詐稱吊喪之賓,宰了江播的兩個兒子以及他的兄弟,頓時名聲大振,不久被晉成帝司馬衍親自召見。後拜駙馬都尉、琅琊太守,娶尚明帝的長女南康長公主為妻。可惜司馬衍命不長,隻活了21歲就嗝屁了,他的兒子司馬奕繼位。

桓溫年輕時還是個爺們兒,成名後卻遭人唾罵。具體情況是這樣的:當時的皇帝司馬奕是個軟弱無能的男人,雖然當了皇帝卻像個擺設,真正掌握實權的是他的下屬桓溫。按理說,做下屬的就應該好好做下屬,但這個桓溫野心很大,居然張口狂呼:“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原來,桓溫早就看上了司馬奕的龍椅,他想當皇帝威風一把。

桓溫的脾氣很不好,不論誰一旦惹怒他,後果將很嚴重。皇帝就說了他幾句,說他三次北伐都沒成功,結果桓溫就受不了了,出了皇宮就揚言要給司馬奕一點顏色瞧瞧。那他使了什麼招呢?估計此人有“窺私癖”,他四處散播謠言,說皇帝陽痿生不出兒子,已有的兒子是他的老婆跟皇宮裏侍衛生的孽種。史書記載:“以床第之事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