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窩島不但景色美,還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可現在的好多青年人,還不完全知道雁窩島與北大荒、北大倉的關係。其實,當年我國在黑龍江境內的蠻荒之地,破荒耕作開發北大荒,就是從這裏開始的。開發北大荒,也付出過許多生命的代價,北大荒變成美麗的北大倉,更是先輩們不惜用鮮血與汗水換來的。
通過導遊,我們獲得了不少雁窩島鮮為人知的曆史:1947年8月,正當解放戰爭進入轉折階段,為落實毛澤東“建設鞏固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有十幾萬在遼沈戰役被俘的國民黨軍官兵,被押到這裏開荒種地,是國軍戰俘,拉開了開發北大荒的序幕。這些戰俘,其中有抗日戰爭中的遠征軍戰士,由於當年這裏的氣候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不少人被凍死、病死在這裏。非常巧合的是,10年後的1957年,曾在遼沈戰場與國軍交手的解放軍的十萬官兵,從抗美援朝戰場下來,也集體轉業複員到這裏,“五九七”、“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就是當年這些部隊的番號。
後來,從北京轉來一批“右派”分子,再後來,文革中又來了大批“知青”……現代社會,人們已經解決了溫飽,工作常常被認為是一種負擔或是不幸的來源。“最後一天了!”每到星期五,好多人就像從牢籠裏放出來一樣。而在當年開發北大荒的火紅時代,人們的勞作就是建房、築路、開荒、耕種……從事這些勞作雖然異常的艱辛與艱苦,但他們卻都感到異常的欣慰與幸福。因為,在當年的高寒特別是蠻荒地帶,這些勞動可直接帶來驅冷避寒的好處,滿足口腹之欲,功在千秋,造福後代,還有收取獵物、飽嚐肉食的快感,所以,當年的拓荒者不會認為開荒勞作是令人疲憊和厭煩的,而且都特別覺得苦中有樂、樂此不疲、其樂無窮!
據介紹,戰爭年代威震敵膽、著名的王震將軍,曾親自插棍為八五三農場選址定點;開國元老董必武同誌,還親筆題寫了島名—在一塊大石頭上刻寫“雁窩島”3個異常醒目的大紅字;小說《雁飛塞北》、散文《雁窩島》、電影《北大荒人》和曾編入全國小學語文課本的《開發雁窩島》一文,整整教育了幾代人。
雁窩島用它自然古樸的風光,向人們訴說著一個遠古的故事,也向人們憧憬著更加富強與美好的明天。
雁窩島一遊,不僅讓我飽覽了大自然的無限風光和絢麗風景,更讓我感受到這裏蘊藏著可貴的人文關懷和巨大的精神財富!
仰望高原那一座座風景
地處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被世人稱為絕美神秘令人神往的地方。
這裏有皚皚積雪的聳立山峰,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滿坡的杜鵑花開,奔騰不息的河流和靜謐的湖泊。這裏絕大多數地方尚無現代社會那些擾人的汙染,仍保持著原始的清淨與自然生態。那次我去西藏旅遊,感受到自己仿佛正親手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親眼目睹麵紗後的迷人風采,讓我目不暇接,流連忘返。,高原一行,給我留下難忘印象的,是那一座座綻放在心靈不敗的風景。
一棵令人敬佩的樹
茫茫青藏線長達一千餘公裏。雪山、草原、戈壁灘,是這裏永恒的基色。在這生命不能承重的空冥舞台上,任何試圖的改變都要付出一百二十分的熱情、一百二十分的勇氣和一百二十分的天才式的想象。
在那曲黑河兵站我看到一棵樹!紅柳,近兩米高,稀疏的葉片在風中搖擺,顫遞出綠的音符和生命的訊息。那是陽光的翅膀掠過樹梢的時候,我驚奇地用我的眼睛捕捉到了一種美麗:透過綠色的葉子和黑色的樹幹,我看到太陽的羽毛。那些金黃明亮的羽毛是那樣的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那是有力量的輻射物,正因為如此,才能穿透葉子的禁錮,才能照徹深深的樹的峽穀。那光,閃亮亮,如同水從樹頂澆瀉下來。我想,當陽光照射下來那一刻,肯定不會無聲無息的。也許會發出大錘敲開石板的轟響,也許會發出洪水衝決堤岸怒吼,也許會發出閃電擊穿烏雲的震動……於是,紅柳才如此生命頑強地活在這裏!這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原,因為嚴重缺氧,致使這裏草木稀缺。麵對高原極為惡劣的環境,紅柳是永遠打不垮砸不爛的勇士,是永遠鬥誌昂揚的王者。它沒有可以炫耀的王冠,也沒有斬妖除魔的戰刀,可它有鐵一般的意誌,有鋼一般堅韌的性格。就連時光老人拿它也無可奈何,隻能留下一串長歎滾入宇宙的河穀中殘喘。紅柳,用最原始最無奈的生命,對抗著日漸惡劣的環境,積一身的力量,綻放在枝頭的是對生命的渴望。而這周圍幾百公裏再沒有同類的地方,她的存在是孤傲的反抗,是倔強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