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魯迅的第二個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學論,就人物論,他是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
“好玩”這個詞,說來太輕佻,是現在小青年的口頭禪,形容魯迅先生,對不對呢?我想來想去,魯迅說不定會同意這個詞。這個詞用來指魯迅,什麼意思呢?我試著說下去,看看能不能說出意思來。
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七十年了。七十年來,崇拜魯迅的人說他是位鬥士、勇士、先驅、導師、革命家,說他憤怒激烈、疾惡如仇,是“沒有半點媚骨的人”;厭惡魯迅的人則說他心胸狹窄、不知寬容,是睚眥必報、有失溫柔敦厚的人。總之,綜合正反兩麵的印象與評價,都肯定魯迅是個很凶、很嚴厲、不通人情的人。
魯迅先生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最近二十多年,“魯迅研究”總算比較平實地看待他,將他放回他生存的年代和“語境”中去,不再像過去那樣,給他塗上厚厚的意識形態塗料。那麼,仔細看來,在他先後、周圍,可稱鬥士、先驅、導師、革命家的人,實在很不少。譬如章太炎鬥袁世凱,魯迅就很激賞;創建民國的辛亥烈士,更是不計其數;梁啟超鼓吹立憲、孫中山訂立三民主義、陳獨秀創建共產黨、蔡元培首倡學術自由、胡適宣揚民主理念、梁漱溟親力鄉村建設……這些人物不論成敗,在中國近代史都稱得起先驅和導師,他們的事功,可以說均在魯迅之上。
當年中間偏左的一路,譬如七君子,譬如楊杏佛、李公樸和聞一多,更別說真正造反的大批左翼人士與共產黨人,則要論膽量,論行動力,論獻身的大勇,論犧牲的壯烈,更在魯迅之上。即便右翼陣營,或以今天的說法,在國民黨“體製”內敢於和最高當局持續爭鬥,不假辭色的人,就有傅斯年、雷震等等一長串名單。據說傅斯年單獨扳倒了民國年間兩任行政院院長,他與蔣介石同桌吃飯,總裁打招呼,他也不相讓,居然以自己的腦袋來要挾,總裁也拿他無奈何--這種事,魯迅先生一件沒幹過,也不會去幹,我們就從來沒聽說魯迅和哪位民國高幹吃過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