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針對兒童這一特殊的消費群體,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媒體甚為豐富,迪斯尼就是其中的一個巨頭.我們中國人接觸到"小熊維尼",多半都是通過迪斯尼推出的一係列動畫片.但是,稍微做一下考證就知道,"小熊維尼"其實並非美國土生土長的卡通形象,而是從英國,也就是米爾恩以及插畫作者謝巴德的筆下引進過去的.1929年,米爾恩把及其所有派生產品的權利賣給了美國的一家施萊辛格公司,該公司股東斯蒂芬·施萊辛格(stephenslesinger)於1953年去世後,的版權轉而由他的遺孀謝利·施萊辛格(shirleyslesinger)繼承.謝利又在1961年與迪斯尼簽約,將"小熊維尼"形象使用權租給迪斯尼公司使用.1966年,迪斯尼推出了第一部小熊維尼動畫片,從那以後,迪斯尼的維尼係列影片輪番上陣,小熊維尼也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由它派生出的產品比比皆是,從玩具,兒童服飾到電腦桌麵和學習軟件,誰能想到,這頭憨厚可愛的小熊最後竟會成為迪斯尼最大的一棵搖錢樹!
對比迪斯尼的係列影片和原著,我們能發現很多不同點.首先在人物形象上,迪斯尼對原著中的維尼熊和其他動物都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原著的插畫更突出寫實,盡管隻是簡簡單單的素描,卻又不失生動細膩,畫麵中滲透出的一股靈氣不經意間就會把你帶回遙遠的兒時浪漫中.謝巴德在中的創作堪稱兒童文學插畫的經典,這也是為什麼迪斯尼的維尼影片推出後,立刻遭到了眾多謝巴德推崇者嚴厲抨擊的原因.再說到人物性格,迪斯尼也在原著的基礎上做出了修改.米爾恩筆下的每一個動物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它們更像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善惡兼備,不時地也會泛起私心雜念.而迪斯尼動畫片中的動物們幾乎都是幹淨純潔的,即使有它們各自的小毛病,最終表現出來的還是友愛互助這些人們更願意向孩子們灌輸的美德.這裏並不是想評價迪斯尼的改編與的原著到底孰優孰劣,畢竟,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心境也會讓作家寫出不同寓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