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遠遊(2 / 3)

到了雅典時期,更是人材濟濟。柏拉圖出身於顯赫家庭,但在他的導師蘇格拉底死後,即離開了雅典,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漫遊,先後遊曆了小亞西亞、埃及、昔蘭尼(今利比亞)、南意大利和西西裏等地。返回雅典以後,柏拉圖創辦了一所頗似現代私立大學的學園,培養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包括大數學家歐幾裏得,這所學園居然奇跡般地存在了九百多年。柏拉圖死後,他的弟子亞裏士多德也開始了漫遊,回到雅典同樣辦起了一所學府,取名呂園。

反觀孔子,他是東周春秋時期的魯國人,一直忙於仕途和傳道授業。30多歲時因為國難,才逃到鄰近的齊國,兩年後返到魯國。等到了55歲,孔子又在倍受冷落的情況下離開魯國。他帶著一幫弟子周遊列國,為的是能遇見賞識他的君王,卻一路碰壁。直到68歲,他才在弟子勸說下回到魯國。可以說,孔子一輩子腦子裏所想的並非遠遊。幸虧他在追求功名的同時,做了不少學問,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加上戰國初期那部輯錄孔子及弟子言論的《論語》①,他在不經意間奠定了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地位。

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交通工具的革新,人們的行動更加自由了。以英語詩人為例,龐德和艾略特從美國斷然移居到歐洲,而奧登和迪蘭·托馬斯則頻頻從英國抵達美洲。在他們之後,休斯和普拉斯這對異國的金童玉女轉輾於大西洋兩岸,直到一方擰開煤氣瓶。而伊麗莎白·畢曉普則不滿足於這樣平凡的線路,一次次地穿越赤道線去往南美,還把自己的詩集起名《北方,南方》。至於沒有語言束縛的藝術家,更是自由自在地放逐自己的身體,被譽為20世紀“西班牙三傑”的畢加索、米羅和達利均在青年時代抵達巴黎。

這一切,當然不是懵懂少年的我所能知曉的。那時我既未讀過一首現代詩歌,也未看過一幅現代繪畫。我對數學的了解也僅限於中小學的教科書和油印的高輔材料,隻知道“半圓上的圓周角是直角”(泰勒斯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畢達哥拉斯定理(中國叫勾股定理②)。甚至,題記裏的孔子名言我也未曾聽說過。仔細算起來,我踏上遠行之路的那一天,離開我寫作第一首詩尚有5年零88天;而離開我跨出國門開始真正的漫遊,尚需要又一個15年的光陰。

漫遊

我在五色的人海裏漫遊

林間溪流中飄零的一片草葉

一切都是水,一切都是水

時間自身的船體掉過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