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縣城 (2)(1 / 3)

很久以後,我才了解到高考招生製度恢複的一些內幕。就在我參加地區象棋比賽回來,高中畢業典禮開過的那會,即1977年7月,20世紀的傳奇人物——鄧小平又一次複出。他擔任第一副總理,主管教育和科技。不久,他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一個小型科教工作座談會。會前,教育部以“來不及改變”為由,仍然維持原先的推薦上大學,並把方案報送中央。

參加座談會的大多是赫赫有名的大科學家,三天以後,職位最低也最沒有包袱的武漢大學副教授查全性①忍不住了,公開揭露推薦上大學的弊端,主張立即恢複高考,並建議來不及的話當年可推遲招生。這個意見正中鄧小平的下懷,他要求教育部長劉西堯(父親萬言書的收信人)立即把報送中央的報告追回來。

在這樣的形勢下,從8月中旬開始,教育部再次召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結果曆時一個多月(比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還久)仍沒有結果。最大的障礙和阻力來自於已故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他老人家曾在1971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上圈閱“同意”兩字,並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發全國,“推薦上大學”的招生辦法由此成為金科玉律。

其實,大部分與會代表都不支持《紀要》,卻沒人敢站出來反對。這裏麵應該有“兩個凡是”思想在作怪,後者是在同年早些時候由華國峰提出並推行的,也因此成為他下台的緣由。此時此刻,又有一個小人物起了關鍵作用,他就是《人民日報》社記者穆揚②。穆揚就教育部的會議展開調查,並將一些代表的意見寫成一份內參。這份內參給了鄧小平說話的機會,幾經沉浮以後,他比任何時候都要沉著老練。

鄧小平不露聲色地表示,這份材料講了《紀要》產生的經過,很值得大家一看。原來,穆揚披露了《紀要》的定稿人是姚文元和張春橋。既然是“四人幫”所為,那推翻起來就不難了。即便如此,從9月20日教育部傳達鄧小平對內參的看法,到10月21日宣布高考恢複,還是花費了一個多月時間。父親之所以遲遲沒有傳授木工技藝給我,想必是事先聽到了風聲,或是有了某種預感。

按照各大媒體公布的決定,恢複高考後的招生對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複員軍人、幹部、往屆和應屆高中畢業生。我正好屬於最後一類,我還記得,父親看到報紙上寫著的“應屆高中畢業生”這七個字時臉上興奮的表情。決定還宣布,學生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最後一條如今早已被廢棄,但在當時卻頗為誘人,它讓學子和家長吃了顆定心丸。決定同時還宣布,本年度的高考將於一個月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

說到高考,容易讓人想起古代的科舉製度。這裏的“科”與“科學”無關,而是因為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實際上,主要是文科,一年一試,考的是八股文。雖說明清時也設武科,三年一試,考騎射和舉重等武藝,但影響不大。可以說,科舉是古代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不過那時選拔的結果是做官,與如今的公務員考試更為接近,而高考隻是邁入大學的通行證。

魏晉以來,官員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許多出身低微但得才兼備的青年被埋沒。為改變這種局麵,隋文帝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最後按成績任用人才,科舉製度正式誕生,一直延續到清末。文革期間,雖然官方絕口不提,但我們都聽說過秀才、舉人和進士,還有探花、榜眼和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