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文革期間,“領袖”已不需要鑲金邊了,因為有了更好的防護手段——袖套和假領,還有夏天穿的牢固的卡其襯衫。眾所周至,袖套是為了保護衣服的袖口,避免弄贓和磨損。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這東西非常實用和普遍,冬天還能起到保暖作用,母親也給我做過幾副。而假領隻有時髦的青年人才用,且多是在商店購買的,之所以流行的原因在於,一般人家裏襯衣很少,洗澡和換衣服都不那麼勤快。
在古人看來,“領”和“袖”既突出醒目,又莊重嚴謹,具有表率的作用,“領袖”一詞的延伸意義因此而來。據說“領袖”一詞最早出自春秋時期晉文帝之口,用以表示對大臣魏舒的稱讚。不難想象,在動亂年代,領袖一般隻有在戰鬥時才會產生,而且往往是在決定性的戰鬥中產生。每個領袖都凝聚了他所在民族全體或部分人民的理念和夢想,使得大批軍人願意追隨他的領導。他們能夠鼓舞將士克服恐懼和各種困難,完成艱巨甚至不可能的任務。
在人類曆史上,那些偉大的領袖們所取得的豐功偉績帶給後人的利益往往是難以估量的。當戰爭取得最後的勝利,領袖很容易轉化成君臣或國家領導人。在和平年代裏,領袖又能夠把各種不同的意見凝聚成一個強有力的、統一的目標。一旦組織成功,他們的人民就能夠自覺推動其社會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可是,這隻是人們的理想,未必能夠順利得以實現。換句話說,領袖所倡導的事業有可能半途而廢,也可能遇到重重險阻,甚至倒退。
最關鍵的是,領袖也是人,所以少不了生老病死。很多小說、曆史書和電影、電視劇都描繪過君王的駕崩。對一個作家來說,那可能並不太費事,但對一個導演或製片來說,那一定是件令人頭痛的事情。至少,那要耗費人力、財力和時間,換句話說,要斥以巨資。即便如此,年輕一代的觀眾或讀者也不會太在意,往往一瞄而過,因為畢竟,他們沒有親身經曆,那怕是在遠離京城的一個地方。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幸運地目睹了曆史。
9月9日,“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如果是陰曆的話,那本該是個登高望遠的日子。古人認為單數是陽,雙數是陰,9可謂是最大的陽數了,9月9日也自然成了重陽節。(如此說來,陽曆的9月9應是三重陽。)在古代中國,9隻有皇帝才相配。據說紫禁城的房子共有9999間,北海有9龍壁,頤和園有17孔橋(從中間的最高點到橋的兩端都是9孔)。除了帝王以外,大概隻有孔子享受這種待遇,山東曲阜的孔廟就由9座殿堂組成。
說實話,毛澤東之死對我的心理衝擊巨大無比。因為此前,我們無數遍喊過或聽過“毛主席萬歲!”“萬萬歲!”怎麼他老人家不滿83歲就去世了呢?雖說封建皇帝沒有一個長命百歲,但毛主席在我們心目中可不一樣,他是“人民大救星”,“永遠不落的紅太陽”,自然“萬壽無疆”了。事實上,帝王將相在文革時統統被批倒批臭,消失在一切可以傳播的媒介中,因此我沒有聽到過“陛下”、“朕”、“萬歲爺”,以為“萬歲”這個詞專屬於毛主席一個人,他的死才讓我們震驚。
毛澤東去世以後,全國各地每個單位都布置了靈堂,江口中學也不例外,校辦工廠暫時停工,原本被用作地球儀車間的大禮堂被騰空清理出來,擺上了毛主席遺像和花籃。甚至每間教室也是如此,張貼在黑板之上的偉人像兩側掛起了挽聯。9天以後,追悼大會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依次站立在城樓上,由“四人幫”裏職務最高的王洪文主持,華國峰致悼詞。汽笛長鳴,哀樂響徹全中國,據說現場參加追悼會的有15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