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東亞合作與新興市場經濟 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帶來了信心和挑戰
2009年4月2日,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在人們對它高度的關注和熱烈的期盼中落下了帷幕。從會後公布的正式公告中,我們注意到,其內容比幾個月前華盛頓峰會時的內容要豐滿了很多。用英國主辦方布朗首相的話說,會議開得十分成功,“一個世界新秩序正在顯現”。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次峰會更多的是平衡了各方利益,除了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增資計劃和創立一家全新的金融穩定委員會的方案比較務實之外,其他都還停留在一些有建設性的救市理念上。所以,這次峰會的積極意義和今後世界經濟的複蘇走勢以及未來發展格局的平穩變化,都需要各國政府在倫敦峰會後進一步加強對話和利益協調,把綱領性的救市理念轉變成切實有效的實施方案,否則,短期內被提振起來的市場信心會因為沒有後續基本麵的實質性改變而變得越來越弱——以致世界經濟的恢複也會因為缺乏能夠改變經濟基本麵的國際合作而變得越來越漫長。因此,這裏有必要指出二十國集團峰會公告中的建議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挑戰,這為中國政府進一步開展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有效溝通及高質量的合作,提供了有用的解決問題的視角。
第一,美國政府一直主張恢複金融機構借貸能力是推動當前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市場缺乏信心和造血能力的情況下,各國政府都要加大財政支出力度和貨幣流動性供給能力,以緩解市場因缺乏流動性所產生的巨大經濟運行成本。雖然這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並成為共識寫進了倫敦峰會公告之中,但是,美國作為世界貨幣美元的發行主體,它的貨幣政策如果僅僅注意到自身國家金融機構和企業集團的流動性問題,而不顧美元疲軟的走勢和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下挫對其他國家產生的嚴重負麵影響,那麼,長期下去,世界各國的宏觀政策就很難與美國政府保持一致。結果,美國政府的救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麵,歐洲國家刺激經濟的手段無法像美國這樣做到高度獨立,於是,國際資本就會利用這樣的政策差異去尋找套利的空間,其結果也會幹擾世界經濟的正常複蘇。
第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德呼籲為了防止金融業進一步重大衰退,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尤其是在注資過程中要管理好資金的用途,避免救市資金流向那些應該對全球金融危機負主要責任的金融機構的高管手裏。所以,限薪製度的啟動和全球實行統一的高標準監管要求(比如進一步提高資本充足率和損失撥備比例等)雖然也寫進了這次公告的內容之中,但是,對於正在希望通過引進人才提高金融創新能力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沒有差異化的高標準監管反而會增加落後國家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如果得不到發達國家承諾的資金和人才的援助,情況就會更糟),並有可能會削弱它們恢複經濟的能力,也不利於它們改變對外依存的經濟增長模式。
第三,中國和一些出口導向的新興市場國家都一再呼籲,要改變目前美元壟斷的國際貨幣體係。因為在這場金融危機的風暴中,美元資產的債權國承擔了越來越大的彙率貶值、收益率下降和通脹率不斷高企的風險。雖然這次公告也強調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注資行為中應該更多地提高債權國的話語權,為它們提供更為開放的貿易和投資環境,甚至也強調了應該一如既往地履行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援助並幫助它們創造綠色增長所需要的技術支持,但是,對於國際貨幣體係缺乏美元貶值風險的對衝手段這一根本性的問題,大會並沒有形成決議。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債權國而言,這樣的決議是遠遠不夠的。同時,人民幣國際化的迫切感也會讓我們對經濟增長模式改變的問題投以足夠的重視。
因此,上述這些問題的緊迫性雖然在各國之間存在差異,但是,如果在具體救市計劃實施過程中,各方都隻強調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及他人的利益,那麼,倫敦峰會的公告會因為缺乏進一步有效的國際合作條件和激勵機製而無法產生實效,歐美市場的流動性恐慌問題和隨之而來的實體經濟活動的不斷萎縮今後就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同時,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出口導向的國家,就會因為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產業結構升級及轉型的動力和耐力,而出現不可避免的失業和經濟增長放慢的困境。所以,隻有加強國際間的理解和合作,我們才能真正解決這場從未遇到的在世界經濟失衡狀況下所爆發的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