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孫立堅談世界經濟28(1 / 1)

第三部分東亞合作與新興市場經濟 導言

美國引發的金融大海嘯給世界帶來的一個全新變化就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二十國集團這個標誌性的“新產物”就是這場危機留下的一個最好的印證。今天,這一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不僅通過越來越強大的媒體宣傳渠道,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聽到了它的聲音,而且,它改變了世界經濟重大事務的推動都由西方發達國家“說了算”的遊戲規則。

本書的這一部分向讀者充分展示了這種變動的內在推力由來:一方麵,歐美發達國家的金融體係在這場危機中受到了重創,而今天能向美國市場提供金融資源以確保其金融體係穩定的國家,已經不再是西方國家,無論是石油美元還是商品美元都掌握在受金融危機直接影響較小,但增長迅速的新興市場國家中。所以,如果沒有這些國家的加盟,受災嚴重的西方俱樂部靠“自立”是很難翻身的。另一方麵,新興市場國家依靠歐美龐大的消費市場支撐了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從而積累了雄厚的美元財富。雖然在短時間內,新興市場國家不會因為對外依存度較高而出現像歐美發達國家那樣的深度調整,但是,隨著歐美國家因為沒有形成“新增長點”的發展動力而陷入較為長期的周期調整,新興市場國家必定會因為出口的不斷萎縮和外商投資的減少而使得原本充滿“活力”的經濟出現明顯減速。再加上新興市場國家的市場機製還不成熟、靠內需支撐國民經濟的基礎還不紮實、國家整體抵禦外部衝擊的社會福利體係也不健全,所以,投資過度、就業壓力增大的問題會變得越來越嚴峻。同時,它們的美元財富在這場危機中失去了應有的流動性和穩定的收益,甚至有些走到了“血本無歸”的境地。為此,它們十分想通過二十國集團峰會的平台來敦促西方國家政府拿出更多的辦法來刺激經濟盡早回暖,並試圖尋求一個能讓它們放心的國際貨幣體係的改革方案。當然,目前這兩股“利益不完全一致”的陣營也在一起努力協調,不斷探索,試圖盡快共建出“後危機時代”有利於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健康有序的“新增長格局”。

本書的第四部分就是追蹤這一“新產物”到目前為止的發展軌跡,向讀者展示了屈指可數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新興市場國家的“聲音”如何變得越來越大,而歐美國家又是如何重視與這些“美元富有國家”的新陣營保持一種戰略的合作關係,從而使得自己的救市成本努力做到最小,而效率盡可能達到最高的這一“利益博弈”的格局。

因此,這一部分的寫作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讓讀者知道今後世界經濟的發展態勢會呈現出“煥然一新”的格局:一方麵,兩大陣營的利益爭奪和協調將會導致今後某些國際事務的決定變得錯綜複雜,耗費時間;但另一方麵,也有可能會因為這個“新平台”讓不同利益的聲音得到充分溝通,世界經濟未來走向“共贏”格局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增加。

第一篇題為《坦誠、務實才有共贏》的文章,向讀者介紹了二十國集團峰會產生的背景,並指出了在第一次華盛頓峰會上新興市場國家陣營最關注的三大問題。另外,為了保證新興市場國家在二十國集團峰會上發出的“聲音”能夠一致,筆者也指出了東亞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同時也評價了在二十國集團峰會之前,中國政府推出“十大產業振興計劃”的戰略

意圖。

第二篇題為《信賴是基礎》的文章,向讀者展示了在第一次二十國集團峰會上,兩大陣營國家都強調了危機當頭齊心協力的重要性和尊重新興市場國家利益的“新國際合作關係”。尤其是介紹了中國在這次會議上強勢登場的“大國形象”。比如,我們首先向世界提出了改革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的建議——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的構想。

第三篇題為《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帶來了信心和挑戰》的文章,向讀者介紹了各國在挽救這場金融大海嘯所帶來的負麵影響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利益傾向,而倫敦峰會很好地平衡了各方觀點。比如,美國強調救市的目的主要在於保證金融體係的穩定,歐盟政府則強調,要避免重蹈覆轍就要建立全球的統一金融監管模式,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擁有大量美元財富的新興市場國家則強調改革現有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的緊迫性。會議最終的意見偏向於較為“折中”的歐洲建議。

第四篇題為《八國集團峰會探索世界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模式》的文章,向讀者描述了2009年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在不斷加強,從東盟合作機製到“金磚四國”的合作談判,都在向世界釋放新興市場國家正在表現出的越來越強烈的對美元霸權的不信任的“情感”。為此,西方國家再次推動由來已久的八國集團峰會,並破例邀請了“金磚四國”的其他三個成員共同參加,其目的就是想先“摸個底”,從而能夠在二十國集團這個“新平台”上說服更多的新興市場國家來認同西方國家主導的“價值觀”。

下麵,就讓我們去領略一下各國利益“博弈”和政策“協調”的新舞台——二十國集團峰會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