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孫立堅談世界經濟27(1 / 2)

第三部分東亞合作與新興市場經濟 四個難兄難弟走在一起

“金磚四國”領導人於2009年6月16日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經濟危機後的首次峰會,在2009年9月第二次二十國集團峰會前召開的這次會議引起了各方關注。其會議的主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為了擺脫美國金融大海嘯對本國經濟的衝擊,“金磚四國”首腦會共同呼籲改革現有的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要求歐美政府和世界相關的國際組織加強對歐美金融資本的監管和金融服務中的風險提示及信息披露。由於信息不對稱,“金磚四國”在這場危機中,因為外資的突發性撤離,對外貿易和國內投資急劇減少,造成了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經濟增長放慢的格局。這也使得這些國家信心不足,社會和諧度下降。想要立即擺脫對歐美市場的依賴根本不現實,當務之急是讓它們負起責任,盡快通過有效的救市手段來遏製危機的進一步惡化。同時,我們也要要求歐美國家堅決抵製本國貿易和投資的保護主義傾向。

其次,確立互相合作共同發展的關係。盡管這種關係更多的是來自雙邊,比如貨幣互換、自由貿易協定、合作投資備忘錄等,但是,統一的合作模式會產生較大的規模效應,會推動新興市場國家相互之間的支持和協作,這對改變目前世界經濟失衡結構的意義非同小可。

最後,為了創造更好的合作環境,曆史上遺留的雙邊問題也會在各國首腦相互之間的會談中有所涉及。總之,“金磚四國”首腦的這次會晤,會確立“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舞台上各國自己的發展模式和相互合作的戰略,這必將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事實上,“金磚四國”在“後危機時代”正在麵臨以下幾個從未經曆過的挑戰:

第一,如何降低對美國的依賴。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了或解決不好,美國經濟的發展就還是會嚴重影響“金磚四國”的複蘇和繁榮。而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提高各自國內市場的消費能力——這涉及相關的製度改善、產業升級、市場培育和文化引導。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需要全社會達成共識。無論從哪個國家來看難度都很大,但是為了保證可持續的發展,必須解決這樣的問題。

第二,開放的進程會加快,而承受外部衝擊的能力未必得到真正的提高。俄羅斯和巴西都有過失敗的教訓,但是,經濟發展的失衡問題還是會影響其提高自己抵抗風險的能力。中國彙率製度和金融體係的改革並沒有徹底完成,經受外部衝擊的能力也有限,麵臨挑戰的地方有很多。印度雖然開放程度高,市場化進程快,但是,要發展自己強大的產業,沒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是無法保證產業發展的持續性的。局勢的動蕩、文化的衝突以及階層製度所造成的激勵機製的扭曲,都會在開放環境中更加凸現,這會阻礙印度經濟更上一個台階。

第三,“金磚四國”在“後危機時代”,是會發展成六國爭雄的局麵,還是會萎縮成隻有兩國繁榮的格局還很難說,由於這些國家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墨西哥、蒙古、阿根廷等國家的後發優勢也不能小看。它們各自向前發展的意識非常鮮明,互相之間的競爭也會異常激烈,由於市場布局和資源爭奪在這次危機的洗禮後西方國家會變得相對謹慎,機會也有可能會集中在製度建設和開放程度較高的兩三個國家中。

當然,對“金磚四國”而言,戰勝上述的挑戰就意味著抓住了機遇。廣闊的發展空間、低廉的生產投入要素、潛在的市場規模和政府強大的市場化推進意識以及調控能力,都是在目前世界經濟普遍疲軟、複蘇動力不足的情況下,“金磚四國”走出危機、率先繁榮的法寶。尤其重要的是,這些國家在經曆變革和融入世界的過程中,仍然需要外力,而今天這一外力可能就是它們自己的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中國和其他金磚成員國的積極合作態勢對增強各國走出危機的信心都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當然,合作能否持續還取決於“金磚四國”對共同發展的認識程度和求同存異、和平共贏的胸懷。

我們注意到,“金磚四國”之間的金融合作正在步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巴和中俄之間的貨幣互換引起了海內外人士的高度關注。而且,筆者認為,中巴模式的貨幣互換在“金磚四國”中可以得到更多嚐試,未來中俄的進一步合作就可以向中巴模式靠攏,即使是中印之間,如果沒有其他政治障礙也可效仿。以下筆者就以中巴為例(其他雙邊關係中也有類似性)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