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孫立堅談世界經濟16(2 / 2)

奧巴馬的這次改革方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值得中國金融業在發展過程中加以借鑒:

第一,對越來越趨於混業經營的巨型金融機構,尤其要加強事前監管的力度。因為一旦它們出現問題,就很容易綁架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資金去挽救它們所締造的“小社會”。否則,政府將承擔更高的救市成本。當然,在金融全球化的環境中,金融機構越做越大是市場發展的結果。但是,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僵硬的分業監管模式上,就很容易讓這種道德風險行為越演越猖狂,直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二,對於金融創新活動,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它的雙刃劍特征。尤其是表外業務和場外交易業務,標準化程度低、差異化強、透明性弱,因此,信息不對稱問題十分嚴重。如何避免由於無知而陷入巨額虧損的結果,相關監管部門應該負起社會責任,設定投資高風險產品的準入門檻和機構提示風險的要求。當然,為了鼓勵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開拓場外交易和表外業務的金融創新活動是推動一國經濟附加價值提高的必要手段。如果不分青紅皂白,把金融創新業務一網打盡,反而會扼殺經濟發展的活力。但是,絕不能脫離基本麵,靠金融創新的渠道來純粹追逐資本市場的金錢泡沫,如果這種行為得不到充分監管,那麼就一定會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再次爆發重量級的金融大海嘯。

第三,要恢複對金融體係的信賴,就要注重對消費者的保護。如果隻關注資本市場中金融創新的能力和企業的融資成本,而忽視老百姓持續穩定的財富增長的需求,那麼,總有一天這樣扭曲發展的金融體係會被邊緣化,經濟發展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而且,這種消費者保護不能仰仗當事人雙方的努力,一定要借助第三方專業化團體的運作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政府尤其要重視第三方機構的質量,否則,就無法保證金融體係健康發展所賴以生存的“信用”環境能夠長期維持下去。

總之,奧巴馬正做著他上任以來最艱難的金融體係改革的工作。因為他麵臨的是如何增強金融體係活力和效率與保持金融體係健康穩定發展之間的兩難選擇:如果過於重視前者,就可能會使金融創新活動超越了實體經濟所能支撐的限度;而如果過於強調後者,則可能會因為監管過度而使得本來在危機中已經失去了一部分戰鬥力的金融機構和市場更加喪失活力。那麼,奧巴馬能否交出一張令世人滿意的答卷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