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批評孩子要留有餘地(1)(3 / 3)

(分析:母親把事情描述成一場災難,她暗指女兒的一次疏忽很有可能會毀掉全家的生活。)

“現在我要你呆在房間裏,好好想想你幹的一切。”

(這一懲罰是不確定的,沒有針對性。女兒有時間來思考,產生內疚,卻沒有機會學會或做些什麼事,來彌補自己的過失。)

從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批評方式中,家長一定可以感悟到成人樂觀或悲觀的態度對孩子個性塑造的影響,一定會及時調整自己的語言和談話方式,有信心把孩子培養成樂觀的人。

3.含蓄委婉,迂回暗示

許多家長在批評孩子時由於語言太直接、太尖銳,難免造成親子衝突、對立,做父母的大動肝火,孩子“寧死不屈”,最後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不少父母都感到困惑:自己盡心盡責地教育孩子,一門心思為孩子好,為什麼他們就不懂父母的心呢?難道孩子犯錯後就不該批評嗎?

孩子犯錯,父母進行批評教育,不僅應該,而且是必須。問題是,批評的語言能否含蓄一點、婉轉一點,能否用迂回暗示的方法,啟發孩子自覺認識錯誤、心甘情願地接受批評教育呢?家長果真能這樣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批評效果。

下麵這個真實的故事,相信能給家長們以啟發。

美國前總統柯立芝的女秘書長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經常出現差錯。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女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年輕的小姐。”女秘書受寵若驚。柯立芝接著說,“但你不要驕傲,我相信你處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樣漂亮。”

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

一位朋友好奇地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柯立芝說:“這很簡單,你看過理發師給人刮胡子要先塗肥皂水麼。這是為什麼呢?就是為刮起來不疼。”

許多做父母的在批評教育孩子時,總是抱著這樣一個觀念: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殊不知,良藥若是苦得讓人難以入口,功效從何而來?忠言若是逆得進不了耳朵,何來作用?上述事例中,美國前總統柯立芝的批評方法告訴人們:良藥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但更利於行。為什麼呢?因為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讚美、欣賞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評、諷刺、挖苦的語言。教育和批評孩子同樣必須遵循人類心理發展的規律才能收到預期的良好效果。

要想改變一個人而又不傷感情,甚至讓對方感激和更喜歡你,最有效的是讚美,間接暗示對方,提醒其注意自己犯的錯誤。

父母賞識、愛護、體貼孩子,孩子就會把人性中最美、最好的一麵展示出來;反之,一味地惡語中傷、責怪甚至打罵孩子,逆反心理驅使他們把身上最醜陋的東西暴露無遺,這與家長抑惡揚善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

父母批評教育孩子,無一不是出於愛的目的,隻有讓孩子得到被愛的體驗時,才能從心裏真正接受批評,進而改正不足。

當麵直接尖銳地指責孩子,隻會造成孩子頑強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孩子注意自己的錯誤,則會受到愛戴和喜歡。

“小傑,我們都以你為榮,你這個學期的成績進步了,而且,隻要你下個學期繼續努力,你的代數成績也肯定會比別人高的。”

父母用這種非常高超的委婉的說話方式,讓小傑知道父母要他改進代數課的學習。可以讓人確信的是,小傑必定會向著這個期望努力。

https://www.biqiuge8.com/book/9325/6647892.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wap.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