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還可以通過講故事、寓言的方式來達到委婉批評孩子的目的。
有位聰明的媽媽,當她那上幼兒園的兒子做錯事而且不認錯時,她總是耐心地坐下來講個故事給兒子聽,故事時裏總有個孩子或者什麼小動物做了類似的錯事。
講完後,媽媽就問兒子:“故事裏那個孩子(那個動物)錯在哪裏?”
兒子按照媽媽的引導去批評故事裏的孩子(動物)。過了一會兒,兒子領悟道:“媽媽,剛才我也做錯了事。”
運用含蓄暗示的方式傳達批評的意思,表明一個道理,既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又不使孩子尷尬乃至反感,容易被誠懇接受。家長何樂而不為呢?
4.人前不教子,給孩子“麵子”
有不少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這麼小,哪來的麵子?這種想法實在大錯特錯!孩子一出生,他的麵子就開始有了,並且大得很,比大人的大,比父母的大!
中國有這樣一句家教諺語,叫做“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意思是說,孩子沒有什麼麵子,在什麼地方教育都可以;而妻子有麵子,應該在“枕邊”這種隱秘的地方才能教育。中國還有一句這樣的老話:“官打不羞,父母打不羞,老師打不羞。”這也是不顧及孩子麵子的“混賬話”。
雖說中國人都愛念叨“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和外人在一起時,還是要數說自己孩子的不足。“我們家小胖兒不如你家黑子聰明”,“我們妞妞不像你們閨女那麼秀氣。”其實每個父母心裏都想說“我們家的孩子最好”,可嘴裏硬是要貶低自己孩子,找找毛病,假裝謙虛。
在西方,這種情況卻截然相反,父母從不在別人的麵前貶低自己的孩子,而是為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
媽媽帶五歲半的傑克去上他的第一次遊泳課,小傑克沒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勇敢地跳進水裏,老師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母親。傑克媽媽覺得很有趣,她沒有當著許多同學和教師的麵批評兒子,而是鼓勵孩子說:“沒關係的!我真高興有你這樣的孩子,你會學會遊泳的。我小時候學遊泳比你還膽小,後來也很快就學會了。”
後來,當別的孩子還用手扶著浮漂遊泳時,傑克已經能自如地空手遊了。
父母想讓孩子聽進自己批評的“逆耳之言”,就必須注意處處給孩子留有餘地留足麵子。盡量做到“人前不教子”,特別是不要在孩子的同學麵前批評孩子,使孩子“顏麵大失”。
調查表明,很多孩子都認為在大人麵前挨父母批評,即使是“大批特批”也能忍受,可是在自己同學、同伴麵前被父母指責,那是很難受的。這是孩子的心聲,家長一定要記在心上。
要著重提醒父母的是:千萬不要在孩子的異性同伴和同學麵前批評孩子,說孩子的缺點。因為很多事實證明,在異性同伴麵前,如果父母不顧孩子的麵子管教他們,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會異常強烈。
即使在大人麵前,聰明的家長也不能對孩子加以“指責”,更不要說“大批特批”。孩子為什麼能夠忍受在大人前麵被父母指責呢?這是“習慣成自然”,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可是家長能不能不給孩子提供這種選擇的機會呢?因為這樣的選擇會破壞和諧的親子關係,使父母的批評語言適得其反,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
5.不“擴大化”,不“翻舊賬”
家長要就某一問題批評孩子時,一定要就事論事,有什麼問題談什麼問題,幹淨利索,切勿借題發揮、把問題擴大化,甚至揪住曆史問題不放。
有些家長在氣頭上就容易聯想,喜歡把孩子過去的老底都翻出來,絮絮叨叨,沒完沒了,這樣做隻會加大解決問題的難度,增加孩子的反感。
以下是一對父子的談話:
“你到哪裏去?”
“和朋友出去。”
“到底和誰去?”
“初中的老同學、王姨家的巍巍、八樓的德勝和後街的順子。”
“順子?是不是在畢業前出事的那個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