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批評孩子要留有餘地(1)(2 / 3)

樂觀是一種性格或個性傾向,它是指人精神愉快,能看到事物比較有利的一麵,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心理學家認為,樂觀的態度是高情商的一個具體表現和重要指標。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長期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麵的研究,通過研究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樂觀不僅是比較迷人的性格特征,而且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免疫力。塞利格曼的研究發現,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備樂觀性格,也可以後天培養孩子形成這種性格。

塞利格曼還指出:父母批評孩子的方式正確與否,會顯著影響孩子日後性格是樂觀還是悲觀。過度批評會給孩子造成內疚和羞辱感,超過了使孩子改錯的度。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應該恰如其分,不應把幾次錯誤誇大成永久性的過失。樂觀批評的方式還要求父母實事求是地解釋問題,指出孩子犯錯誤的具體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並知道從何處著手改變。

美國教育專家、全美暢銷書籍《EQ之門: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的作者勞倫斯·沙皮羅指出:情商與智商相比,遺傳成分要少得多,要培養孩子樂觀的態度首先家長或教師應該具有樂觀主義精神,充當孩子模仿的表率;其次,在批評孩子時應采用樂觀的方式,樂觀的方式要求批評恰如其分。

下麵是勞倫斯·沙皮羅講述的具體事例:

8歲的蘇茜準備與朋友去野餐。盡管父母已經說過三次要求她出去前把房間打掃幹淨,但她還是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房間裏亂得一團糟就出去了。

那天早晨正好有位房地產代理商要來看房子,因而當看到蘇茜的房間還沒有打掃時,父母非常生氣,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替蘇茜打掃了房間。

那天下午蘇茜回家後,母親滿臉怒氣,立即把她帶到臥室,告訴她自己為什麼生氣。

麵對此情此景,如果你是蘇茜的母親,會如何批評女兒呢?

勞倫斯·沙皮羅分析說,如果此時母親采取的是樂觀的方式,她可能會說:

“你給我造成了很大不便,我們非常生氣。”

(勞倫斯·沙皮羅的分析<下同>:母親的批評是肯定的,並且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我們跟你講過三遍,要你打掃一下自己的房間。但每次你都拖拖拉拉,堅持不打掃。”

(分析:母親準確地描述了所發生的事情,並把蘇茜的問題說成是暫時性的。)

“今天有房地產代理商要來,你不打掃自己的房間,我們就得替你做,結果耽誤了其他重要的事。保持你房間的幹淨、整潔,是你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我們的。”

(分析:母親隻是描述了所發生的事情、問題的原因和結果,她的責備是正確的。)

“我要你在你自己的房間裏呆15分鍾,好好想想我說的對不對。然後告訴我,今後你會如何保持房間整潔,保證這類事不再發生。至少要寫出三條解決問題的辦法。”

(分析:15分鍾是8歲孩子考慮問題比較實際的時間,蘇茜的母親給她布置了一個很實際的任務,用這種方式來結束這個問題是合適的。)

勞倫斯·沙皮羅分析說,如果母親采取的是悲觀的方式,則可能這樣說話:

“你為什麼總是這麼不體諒人?你的行為把我氣瘋了!”

(分析:“總是”一詞意味著問題很普遍,而且永遠不會改變。母親的情感反應太過分了,會給孩子造成太多的內疚感。)

“我跟你說過無數次,要你保持房間幹淨,但你就是不聽!你是怎麼啦?”

(分析:母親把問題說成是普遍性的“無數次”,永久性的“你就是不聽”,借此讓孩子產生內疚。她還進一步暗指孩子性格中就有某些缺陷。)

“今天早晨房地產商來了,幾乎是一場災難!人們說進屋的第一印象會造成天大的不同。你有可能使我們失去一位難得的代理商,會使房價降低幾千美元。這就意味著我們買不起新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