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批評孩子要留有餘地(1)(1 / 3)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必須通過批評和懲罰,矯正孩子才能讓孩子成器成才。批評絕不是大聲嗬斥、無休止的指責和一味的貶低,這種批評隻會矯枉過正,使親子關係扭曲變形。父母批評孩子的語言必須留有餘地,如果能給“苦口”的批評巧妙地裹上“糖衣”,那就再好不過了。

1.不要一味貶低孩子

伍明活潑聰明,剛五歲就會背唐詩、數數、畫畫,在幼兒園裏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可是伍明卻總得不到爸爸的肯定,相反,爸爸常常批評他。有一次,伍明畫畫得了三等獎,當他興衝衝地跑回家拿給爸爸看時,爸爸卻說:“別忘乎所以,你隻得了三等獎。”如果伍明成績不好,爸爸又會說:“你真是豬腦子!”

在爸爸的一味貶低下,伍明漸漸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了。

故意輕視、貶低孩子的能力,是精神懲罰的一種表現。有的家長為防止孩子產生驕傲情緒,一味貶低孩子的進步,盲目地拿別的孩子的長處和自己孩子的短處相比,責罵訓斥、諷刺挖苦,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從小就萌生自卑意識。

讀小學三年級的冬冬一次考試沒考好,媽媽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於是便大開罵“戒”:“你真是豬腦子!連小學都學不好,長大了會有什麼出息!”

家長不是理智地去分析孩子考試失利的原因,幫助孩子找到補救的辦法,而是恣意對孩子全盤否定。這種辱罵對孩子的自尊心會造成極大的傷害,時間一長,孩子也會認同家長的這種看法,對學習失去原來的信心。

六歲的侯武武在媽媽的監督下趴在小書桌上做作業,剛開始他還乖乖的,但隻要媽媽一扭過頭去,他就開始在作業本上畫小人。後來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很生氣,大聲嗬斥道:“你這個沒用的東西!”

小武武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媽媽這樣說就是在否定自己的能力。七歲之前,大多數孩子隻能按照字麵意思來理解大人的話,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區分哪些話應該當真,哪些話隻是父母在氣頭上說說而已。他們會因為被父母說成“你這個沒用的東西”而感到傷心。

因此,家長的批評應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而不是人格,還應該給孩子指出正確的行為方式。武武的媽媽完全可以這樣說:“你可以畫小人,但八點以前你必須把所有功課寫完。”必要時,父母還可以強調一下這種錯誤行為的後果,如:“如果你不能在半小時內把作業寫完,就趕不上看你最喜歡的動畫片了!”

黎大業是名高一男生,他很聰明,自尊心強。望子成龍的母親相信隻有嚴厲管教才能讓孩子學有所成。大業從小學就很愛撒謊,常常逃課去網吧。每次母親都會嚴厲地責罵他:“你這個沒用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的!”大業到初中後成績更是一路下滑。現在母親最擔心的情況出現了,孩子沒有學習自覺性了。

提起學習和生活,黎大業顯得很痛苦。他說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媽媽事事都要管他。他拚命想擺脫媽媽無止境的嗦和批評,取得成績後的誇獎對他來講是種非常難得的享受。

一個自尊心從小就受過挫折的人,會出現很多心理行為障礙,諸如自我否定、缺乏愛心、焦慮等,長大後也難以適應社會,甚至會走上邪路。

批評孩子要客觀,就孩子所犯錯誤本身講道理,提要求,不要加入過多感情色彩,張口閉口用侮辱性、貶低性語言:“你真沒出息”、“你真蠢”、“你真是豬腦子”……如此責罵不休,不僅不能把孩子往正道上引,還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

孩子出息與否,做父母的要從長計議,不能一棒子打下去,把孩子看扁了。父母對孩子的否定,會讓孩子從小在“一錘定音”的消極定論中喪失勇氣和鬥誌。批評孩子應該恰如其分,留有餘地,在客觀公正地指出錯誤後,還要用積極肯定的語言對孩子給予正麵引導。

2.以樂觀的方式批評孩子

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塑造成一個樂觀的人,因為樂觀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成功都會起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