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不言之教,無聲勝有聲(1)(2 / 2)

2.不明說,巧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習慣於“明說”教育,也就是耳提麵命,直接給孩子以明確的指點,讓他懂得該怎樣,不該怎樣,從而規範孩子的行為。

明白說教雖然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因為這種教育影響是直接的、外在的,隻采用這一手段,會使孩子覺得父母總是管製自己,嘮叨起來沒完,逐漸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大大影響了教育效果。

其實,父母除了明說外,還可以巧妙地運用暗示教育法,開啟、感染孩子。“暗示教育法”就是用動作、表情等間接、含蓄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地接受某種意見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應用那些讓人不愉快的“要求、命令、必須”等詞彙,而應通過“啟發、暗示、商量”等形式來進行。暗示,是無聲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靈活運用下麵幾種暗示:

眼神暗示。眼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比語言能更細膩清晰地表達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說的話表達出來,孩子覺察以後會依據家長的意圖去行事。例如,家裏來了客人,家長看看孩子,再看看茶杯,孩子會領會家長的用意,“主動”給客人倒茶。

表情暗示。表情比眼神表現得更明確,人的表情能傳達多種信息,比如肯定、可以、不能、不該等,使暗示對象做出反應。孩子做了好事,你對他讚許地點點頭;孩子經過努力,解開了一道題,你對他會心地笑笑,都是最好的激勵。例如,家裏來了客人,孩子高興得忘乎所以,發起了“人來瘋”。他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尖叫,對爸爸的眼神也視而不見。於是爸爸猛地皺起了眉頭,這下,孩子總算看到了,聲音也降低了不少。爸爸的表情暗示發揮了效力。

動作暗示。動作暗示就是用體態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從而教育孩子。比如,父母輔導孩子做作業時,發現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麵對孩子做幾個挺胸的動作,讓孩子接受這種暗示,他就會調整坐姿。再如,晚上9點多了,孩子還坐在電視機前。媽媽可以一言不發,站起來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鋪開。以無聲的語言提醒孩子,孩子會馬上去睡覺。

情境暗示。有位班主任的班上湧現了一批“追星族”,學生們本子上摘抄的是明星的生肖屬相,課間談論的是明星的性格愛好。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聰明的班主任買來祖衝之、毛澤東、周恩來、愛因斯坦等古今中外名人畫像掛在教室裏,書寫名人名言貼在牆壁上,黑板報上也增添了名人惜時勤學的內容,還圍繞名人開展講故事、詩朗誦等活動。“追星熱”終於降了溫,取而代之的是同學們以名人為榜樣,比學習比進步。這一情景暗示的方法很值得家長借鑒。不同的情境能使人產生不同的心境,情境對孩子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父母要善於營造優美的家庭環境,使孩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習慣在優美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得以塑造。

人物暗示。即家長利用自身的示範作用或權威人士的榜樣作用來間接地影響教育孩子。例如,教導孩子不以強淩弱,與同伴友好相處,父母首先要保證不打罵孩子。

活動暗示。就是讓孩子參與活動,在實際活動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孩子精力旺盛,好動,喜歡做事,父母可利用孩子的這種特性,多分配他們一些“任務”,使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受到教育。例如,爺爺行動不便,可以讓孩子幫著端端飯;媽媽病了,幫著倒水拿藥;鄰居買了東西,幫著拿回家等。

https://www.biqiugege8.com/book/9325/6647883.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