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大智者老子主張:“施不言之教。”白居易詩雲:“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適當的時候,父母的沉默不語比喋喋不休更有威力,巧妙暗示比耳提麵命更有效果。而父母的舉止做派,本身就是對孩子的潛移默化和無聲教育。大愛無言,大音希聲,如何對孩子施“不言之教”,實在需要父母的大智慧。
1.大愛無言,適時沉默
有句諺語說得好:“沉默是金。”因為沉默,少了一些聒噪和嘮叨,孩子反而可能會有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間。很多事例證明,沉默在家庭教育中有其獨特的功效,如果家長能夠恰到好處地運用,就能給孩子傳遞豐富、難以言表的信息,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作用。
著名作家莫言在談到他教育女兒的經驗時說:
我是一個不善於表達的人,雖然很疼愛女兒,但女兒小的時候,我和女兒的關係就像是兩株彼此相鄰、默默生長的植物,我隻是順應女兒的天性,讓她快樂地成長。
1995年,13歲半的笑笑和母親離開山東,隨我來到北京生活。女兒笑笑此時已長成一個漸漸褪去天真的大孩子,在北大附中初二年級插班上學。雖然對女兒青春期的成長,和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我也是密切關注的,但有所不同的是,我對女兒的疼愛和關心更多的是不事張揚、默默無言,甚至有的時候,這份父愛是深埋在平靜的外表之下的,輕易不會表露出來給外人看到。
笑笑讀高一那年,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大雨。早上上學時天還很晴朗,笑笑沒有帶傘,中午到食堂吃飯時才暗暗叫苦,這雨總也不停,下午可怎麼回家?然而回到教室卻意外發現課桌上放著一把嶄新的傘。同學們羨慕地告訴她:“笑笑,你真幸福,剛才是你老爸來給你送的傘!”一股暖流湧上笑笑的心頭。打著傘回到家看著父親俯身爬格子的背影,笑笑隻感到父親的愛沉甸甸。
如今,女兒有出息了。有人問我,為何能教育出這麼一個既優秀又感恩的女兒,我能說的是:大愛無言,沉默也是一種教育。
選擇沉默,並不意味著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而是時時刻刻對孩子做出暗示。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用沉默無聲的行為來暗示孩子,感召孩子,以靜製動,從而收到“不令而從”的效果。
父母若發現孩子犯較嚴重的錯誤而又弄不清楚真實情況的時候,為使孩子不隱瞞過錯,及時糾正錯誤行為,可以先沉默不語,讓孩子在父母的沉默中感到震驚和壓力,自覺把問題講清楚。這樣父母可以對症下藥,因勢利導。
當年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任教時,班內的一位女孩在考試題中少寫了一個標點,結果被扣了分。試卷發下來後,她偷偷地添上了標點,來找陶老師要分。當時陶先生雖然從墨跡上看出了問題,但是並沒有挑明,而是滿足了女孩的要求。不過,他在那個標點上重重地畫了一個紅圈。女孩頓時領會了老師的意圖,慚愧不已。多年以後,那女孩已經成人成才了,她找到陶行知先生說:“從那件事以後,我才下決心用功學習,才下決心做個誠實的人。”看來陶先生的一次“沉默”不僅沒有妨礙孩子改錯,反而促進了孩子更好地做人。試想,如果陶先生當麵指出真相,結果會怎樣?不是女孩被迫認錯,就是她一時礙於情麵,死活不認。但是無論哪種結局,孩子的自尊心都將受到傷害,更談不上對那位女孩有什麼教育作用了。
在批評和勸誡孩子時,家長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當眾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這種批評方式和態度,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的抵觸和反感。有時候用沉默來代替對孩子的直接批評和斥責,反而可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如果發現孩子語言輕狂放肆或行為不夠檢點,父母可以采取沉默的態度,使自己顯得和諧而穩重、慈祥而威嚴。這樣,孩子就會感到父母身上有一種令人敬畏而又神秘的力量,於是會自覺地收斂起不良行為。
在輔導孩子學習或進行交談時,父母適當地使用短暫的沉默,可以使自己有理清思路、選擇措辭和觀察孩子反應的機會。特別是當孩子與夥伴發生糾紛,父母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可以適當使用沉默,進行“冷處理”以緩和氣氛,使孩子冷靜和理智一些,從而接受父母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