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對金錢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賺錢,一個億、十個億沒什麼差別,就是多個零的問題,人們根本看不到現金,隻能從財務報表上、各種財富排行榜上反映出財富來。”對於陳敏來說,把商會的工作做好,才能夠肯定個人的人生價值。陳敏說:“去當會長,除了種種公眾和企業利益外,我個人也在追求一種成就感。我總覺得我不光能帶動一個企業,還能帶動一個行業。”對陳敏來說,“喜新厭舊”是好的,是一切動力的來源,在不斷的“舍舊迎新”中,陳敏追求著讓自己滿意的成功人生。
追逐夢想
革自己的命的人是有夢想就去追的人,人生就是在不斷追求夢想中度過的,沒有曲折的經曆,你就不會去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有的人35歲的時候正掙紮於職場,言語間都是對生活的抱怨和無奈,而黃鎮豐在35歲的時候正意氣風發,為自己的下一個夢想做著準備。
黃鎮豐曾經有過五個夢想:1.少年時希望能成為歌星,在舞台上一展歌喉。1989年他考取了廣東星海音樂學院聲樂係,經常參加各種演出並以優異成績畢業。2.大學畢業沒多久,黃鎮豐看見一位包工頭朋友開著一部鋥亮的皇冠車,於是他也夢想著能擁有一輛。兩年半後他有了自己的皇冠車。如今,他已經駕駛這部愛車7年。3.有一棟大房子是黃鎮豐在有車之後的夢想。1998年,28歲的他買了一棟300平方米的豪宅。4.有一座屬於自己的科技園。2002年,黃鎮豐以每平方米兩三百元的價格在福永購買了2萬平方米土地,2005年5月21日,他的公司搬進了自己建築麵積達4萬平方米的卓科科技園。他下一步的理想是把卓科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品牌。他的人生路上充滿了選擇,為了實現有車夢,他放棄留校,選擇下海經商,為了實現有房夢,他的創業路從零售轉到批零兼營,從銷售五金轉到做防盜網,又到影碟機生產,他的每次決定的做出看起來都十分匆忙,但又走得非常順利。因為有著夢想的目標,他在匆忙中沒有走錯方向。
革自己的命的過程中,充滿了放棄和變化,隻有以積極的心態麵對,才能成功。1983年從江西財經大學畢業後,身為尖子生的周星增被分配到貴州工業學院工作,憑著勤奮和認真,4年後破格晉升為講師。1989年,家鄉建起了溫州大學,他應聘調回故鄉,擔任了財務教研室主任。站在高等學府的講壇上,他盡心盡力地把自己的全部才華奉獻給學生。他講的課,被眾多學生評為“最有學者素養的課”。
同學和好友們對他的生活狀態都羨慕不已,說他是生活中的幸運者。而周星增卻不以為然,就在學校即將任命他為係副主任時,他卻毅然地遞交了辭職報告,砸了“金飯碗”,走進了波譎雲詭的商海。周星增認為:稱心的工作並不是人生刻意追求的風景,更不是人生的全部涵義,人應該有所建樹、有所創造,充分展示自己的價值,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辭教從商後的周星增先後進入燈具、低壓電器行業,智慧和實幹的光芒照耀著他從商的道路,一路攀登,完成了他資金的原始積累。1999年,周星增決定變賣自己在溫州的工廠、設備,投資5億元在浦東康橋創辦上海建橋學院。
周星增堅持著自己的“拋物線”理論:“人生是一條拋物線,一項工作,一項事業的運作,都是一條拋物線。為了走得更高、走得更遠,我們必須在一條拋物線到達頂點時,換一條拋物線,走到另一條拋物線上,這樣才會形成階梯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勇於放棄,放棄就是改變,改變是一種痛苦的選擇,但在改變中蘊藏著新的生機和希望,不放棄,不改變行嗎?”他在放棄一改變中,尋找著自己人生的頂峰。
滄海桑田,世事如夢,成功屬於為了夢想,不惜一切的人,把畏懼埋在心底,勇敢的放棄看似幸福的安穩,做出或許是痛苦的選擇,追求充滿未知的夢想,人生旅途中才會有成功相伴。
溫州人做人規則之四十三:學會自救
除了老婆和孩子外,其餘什麼都要改變!-李健熙
“就算輸到底,大不了我還是草根族”,溫州商人這樣說,正是這種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死地而後存的觀念促使他們從小草長成了大樹,並且是昂首挺胸的參天大樹,“雖然事業會有失敗,但幸我做人一直成功”,他們堅持著自己的生存原則。
對草根文化的研究者,大都認為草根多指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野草是陽光、水和土壤共同創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無羈,但卻生生息息,綿綿不絕。野草富有民眾精神,它甚至於帶著頑固的人性弱點,草根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立性。
某人在屋簷下躲雨,看見觀音菩薩正打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觀音菩薩說:“我在雨裏,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不需要我普渡。”那人立刻跳出屋簷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該渡我了吧。”觀音菩薩說:“你在雨中,而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渡自己,而是傘渡我。你要想渡,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裏求觀音。走進廟裏,發現觀音的佛像前也有一個人在膜拜,那人長的和觀音一模一樣。這人問到:“你是觀音菩薩嗎?”那人答到:“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