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向溫州人學做人(8)(1 / 3)

陳敏是一個“喜新厭舊”的人,他早年就職於事業單位;後來下海當老板,創辦了金頂針服飾;然後又加入了莊吉集團,任董事長;現在,擔任溫州服裝商會的會長,辦理了《溫州服裝》雜誌,擔任總編。陳敏的經驗告訴我們不斷的變化也可以成為人生的主題。

在瞬息萬變的商戰中,商人要從認識自我、改變自我、超越自我入手,實現自身能力與人格的提升。由於每個企業都麵臨著不同的環境、使命、實力,很難通過簡單地借鑒其他企業的經驗而獲得成功。所以,企業管理成功的關鍵在於不斷地自我超越,特別是對於行業中的領先企業來說,情況就更是如此。

自我超越

南存輝認為:“人的一生,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企業,最難的是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他從昔日溫州城內辛苦操勞的小小修鞋匠,幾經奮鬥成為資產超過億萬美元的年輕富豪,連續三度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傳奇。

南存輝被描述為“溫州最具現代企業家氣質的老板”。他的“現代企業家氣質”首先體現在對資本的“革命”上。1991年,做低壓電器的南存輝手裏已經有100萬的資本了,他通過與美國一個親戚合作成立了溫州正泰電器有限公司,並招入9位家族成員入股,將自己100萬股金所占的100%的股權一下稀釋到40%。這時的正泰不僅是合資企業,而且還是不折不扣的家族企業。南存輝利用這些資本,開始正式走“科技興業,質量創牌”之路。正泰投資建標準化廠房,吸引八方人才,提高產品品質,擴大銷售渠道,到1994年,正泰資產已達5000萬元,南存輝的個人資產翻了20倍。正泰在他的“減法”中發展得越來越大,南存輝說:“分享不是慷慨,對創業者來說,分享是一種明智。”

南存輝認為:“人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你自己。要不斷地學習,開始時學習可能是為了競爭,到後來就成了人生的一種需要。”南存輝沒有因為自己的初中學習經曆而停留在那個時代,學習一度成為他的口頭禪。南存輝身邊的人有時候都會驚訝南存輝的學習勁頭,他甚至組建了自己的智囊團,這成了他不斷提升的動力。正如傑克·韋爾奇所說:“當我停止學習新的東西並開始討論過去而不是將來的時候,我就該離開了。”南存輝謙遜而執著的學習精神,成為了他取勝的核心資本。2000年南存輝在北京完成碩士研究生學業,他的學習事業將持續下去。

2001年3月,《溫州晚報》推出了“誰是溫州青年的偶像”的調查,在包括薄熙來、雷鋒、張藝謀、魯迅等全部10名當選者中,南存輝名列第四,給他的評語是:“中國新興民營企業的代言人、溫州人奮鬥發家史的縮影。”

喜新厭舊

革自己的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打破現有常規,改變現有生活,接受新事物的過程。陳敏就是這樣一個“喜新厭舊”的人。在下海經商前,陳敏在溫州工藝美術研究院工作,每個月拿30元的工資,性格決定命運,他並不安於這種安定的工作環境。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溫州服裝生意這麼好,去搞搞服裝蠻有意思。他就和同學到百貨公司買了麵料,請人加工了五件風衣,拿到市場去銷售。風衣那時不多也不少,有人看著合適,挑挑揀揀一番也就買走了。七天過後,那五件風衣居然全部賣出,每件賺了20元,總共賺了100元。數著這100元錢,陳敏心裏一下子就認準了,服裝業有前途。

1987年,陳敏和其他3個朋友創辦了溫州華聯服裝廠即金頂針服飾的前身。到1995年,溫州金頂針製衣有限公司產值達2000萬元,利潤居溫州市同行業之首,此時陳敏的眼光又投向了遠方。在全國服裝行業百強評比中,溫州服裝企業無一上榜,陳敏意識到了溫州企業規模小的弊端,他想把幾家規模較大、效益較好、影響力較強的服裝企業組織起來,成立溫州服裝工業集團,發揮區域優勢。但他的想法並沒有得到認同,公司董事會竭力反對,他們擔心“金頂針”會被其他企業拖垮。頂著各方的反對意見,陳敏沒有屈服,而是倔強地堅持著,他撤出了自己在“金頂針”的全部股份,拿著600萬元投向了一個新的企業。

1996年,溫州服裝界的“少帥”陳敏和莊吉公司董事長鄭元忠、精益集團董事長組建莊吉集團,率先跳出了溫州家族企業的怪圈,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強強聯合”,人稱“莊吉黃金三角”。陳敏說:“我們共同的目標是把莊吉做大,把莊吉品牌打響。我覺得在奮鬥中我們各自實現著自我價值。”在他們手中,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就在幾年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15家成員企業,2000多名員工,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擁有400餘家服裝皮鞋連鎖專賣店,固定資產達幾十億元的大型服裝集團企業。

出人意料的是,2003年9月26日,陳敏又做出驚人之舉,他辭去莊吉集團董事長之職,專門擔任溫州服裝商會會長職務。這在當時的溫州服裝界一下炸開了鍋,要知道,做董事長,陳敏的年薪是50萬元,當會長,陳敏每年要上繳20萬元的會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