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一個中午,羅雲遠和一幫朋友吃飯,他隨便問一位在電力係統工作的朋友,下一步有什麼動作,對方透露:湖北省電網馬上要開始改造。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羅雲遠意識到:改造電網,電表、電線、電纜之類的產品會有很大的需求。每家每戶都需要電表,這是很大的一塊“肥肉”。羅雲遠在第一時間趕赴浙江,找到一家中外合資的五金廠,在毫無競爭的情況下,簽到了該廠電表的湖北地區獨家代理權。當電網改造的消息傳開時,羅雲遠手握大量優質產品。看著其他同行望洋興歎。湖北的電網改造曆時五年,羅雲遠因此獲得的銷售額達到兩三千萬元。
信息資源是創業者必備的關鍵要素,如果沒有充足的信息分析周圍環境所需就不會有很好的市場前瞻性,會導致創業走很多彎路,有可能導致創業的失敗。而溫商約定俗成的信息共享規則輕鬆地解決了這個難題,成了他們在決勝商場的不可模仿的優勢力量。
劉先生到上海市郊洽談塑料袋生意,結果大失所望。雖然產品質量尚可,但工廠把價格咬得很死,還要預收製版費。他手提著工廠送的樣袋,在火車站購票廳買票,此時,一個中年人趕上前來,對他手裏的袋子打量了一番,打起了招呼:“冒昧地問一下,您是做生意的嗎?如果需要這種袋子,我們那裏就有哇!”劉先生接過名片,知道他是溫州一家廢舊塑料回收廠的老板,姓郭。郭老板說,包裝袋雖然自己不能做,但一位朋友可以供貨,價格和要求見麵後直接和朋友談,他決不會從中拿好處費。劉先生抱著試一試的心情,決定跟郭老板走一趟。到達目的地後,郭老板熱心牽線搭橋,帶劉先生參觀了溫州的箱包一條街,劉先生發現這裏是做包裝袋生意的最佳選擇:做拉鏈、縫紉、提手等分工細致,合作緊密,物美價廉。
劉先生了解到,在外跑生意的溫州人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除了推銷自己的產品外,還特別留意各種信息。如果遇到自己不能供貨時,會大度地把潛在的客戶介紹給好友。這次給別人創造發財的機會,下次就可以得到同等回報。溫州人生意上的精明,在於他們無論何時何地都善於捕捉每一個稍縱即逝的商機;在於他們對合作對象的“寬厚”和不設防;也在於他們相互提攜、生意上抱成團的凝聚力。他們就是靠這種商業的睿智把零散的信息彙集成“聚寶盆”。
對待機遇問題往往有這樣一條規律:失敗者錯過機遇,保守者等待機遇,進取者尋求機遇,成功者創造機遇。創造機遇是最高境界。
一位美國房地產商新建了一幢大樓,各方麵條件都不錯,可是由於樓房廣告沒有新意,淹沒在各種廣告的海洋中,這幢大樓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銷售狀況很不理想。正在房地產商為樓房的銷售問題大傷腦筋的時候,一天,守樓的人員報告,說有一大群鴿子飛進了大樓,在一些空房子裏住了下來,請求派人協助把鴿子趕走。房地產商聽到這個消息,靈機一動,他嗔到了機遇的氣味。他首先派人打電話給動物保護協會,讓他們知道鴿群飛進大樓的事,並請求派人協助捕鴿,以防鴿子被他人傷害,並定下來第二天立即行動。然後打電話給電台、電視台、報社等新聞單位,讓他們知道動物保護協會準備捕捉大樓中鴿群的事。這些新聞單位接到這一信息後,覺得從保護動物角度看,這件事很有新聞價值,於是決定派人采訪,大力加以宣傳。第二天,動物保護協會的捕鴿行動開始了,電台、電視台、報社等各家新聞單位都派人來采訪,並對這件事做了詳細報道。
為了不傷害鴿子,捕鴿行動小心而謹慎,整整用了一周時間才完成捕鴿行動。這期間,各家新聞單位一直跟蹤采訪並報道,隨著捕鴿行動報道的進行,以此為載體對整幢大樓情況的宣傳也深入人心,樓房的銷售量猛然大增,不出一個月,整幢大樓銷售一空,而且房價比其他地段的房價都要高。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機遇是需要創造的。有些看似不是機遇的事情,隻要你獨具慧眼,看到它的潛在價值,設法為它添加一點催化劑,就有可能把它變成為你所用的機遇,甚至是難得的機遇。
1995年10月,上海浦東楊高路還十分偏僻,路兩旁有很多的企業庫房。兩個土頭土腦的溫州人陳氏兄弟在這條路上“蕩”了整整五天。隨後,他們拎著蛇皮袋叩開了一個又一個單位的大門。陳氏兄弟拋出的“繡球”十分誘人,他們相中了這些單位閑置不用的房子,甚至是空地,打算用來改造成活動房式店麵銷售溫州小商品。他們出資65萬元取得經營管理權,上海合作夥伴以地皮投入,雙方二八分成,五年不變。
次年春天,鄧小平視察浦東,在楊高路上駐步,楊高路改造工程被列為上海重點工程。陳氏兄弟當時所選的偏僻地塊很快變成了黃金地段,店鋪的粗金直線攀升,所改造的109間活動店麵,以平均8000元一年的粗金粗出98間,還有11間年粗金超過萬元。四年間,他們淨賺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