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笑話:一位家長苦口婆心教育孩子學功課,不料遭孩子反問:“你看振興集團老板阿祥,大字不識,隻會用畫畫代替記錄客戶的名字,反而成了千萬富翁,我幹嘛要學習?”很明顯,這種認識是很膚淺的,很多溫州商人的學曆低,但是他們卻有很高的學習能力。就是大字不識的阿祥現在也把“學好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腸A學士陳宇華女士對中美兩國百富榜進行了比較,並發現了中美兩國企業家群體所具有的“藍色基因”(1)財富成長與學曆沒有高度關聯;(2)美國百富低學曆賽過高學曆;(3)終身學習、開放合作、創新求實等“藍色基因”是中國百富成功的核心素質;(4)新一代中國企業家第一特質是學習能力;(5)創新能力決定企業製高點;(6)財富的氣質就是執著追求。把時間擠出來都用在學習上,是魯冠球“少應酬”的真正原因,日理萬機的他每天有5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從每晚7時到12時看書看報,看電視新聞。隻讀過初中的他已有60多篇論文在《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發表,成為一個出口成章並著書立論的“農民理論家”
《塔木德》箴言中指出:一個不重視教育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猶太人有個說法,猶太人一生有三大義務,第一義務就是教育子女。在經濟擴張的過程中溫州人強烈意識到文化的貧瘠對經濟發展的阻力作用。富裕了的溫州人幾乎無一例外地把子女理解為“績優股”希望通過教育的高投入得到今後的高回報。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2005年開設了一個“創業人才孵化班”人稱“少帥班”這個班級幾十名學生來自浙大城市學院的不同專業,卻有一個共同背景一他們大多是家族企業老板的子女,其中來自溫州的民企老板子女就占了全班學生人數的一半。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管理係徐萍平介紹:如今,20世紀80年代起家的第一代民企創業者開始逐步退居幕後,新一代年輕人開始漸漸接過接力棒。在未來十年內,中國家族企業將掀起“換代”高潮。“少帥班”的開辦,正好滿足了一部分企業家子女迫切希望補充知識的需求。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的鄭杭生談到故鄉溫州時說:“我們家族有兩條對知識分子的優惠政策,一是如果有人考上大學的,就在家譜上他的名字處劃上一道線,以示優越;另一條就是有幸讀大學的,清明祭拜祖宗的時候,有資格與60歲以上的老人坐在一起喝酒。’由此可見,溫州人對知識的重視。
有位周先生是這麼表述的:我的故鄉溫州在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被人羨慕的是“五金小組”即項有金鏈,指有金戒,耳有金環,胸有金墜,手有金鐲。當時,甚至連車站蹬三輪的小夥,手上也帶著半兩重的大金戒,扶著車把,向外地人炫耀自己的富有。現在人們追求的不是“五金”而是“五會”會電腦、會開車、會外語、會文秘、會公關,具備“五會”立足社會,令人刮目相看。
猶太商人認為:專業知識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也是一個領導者走向成功的階梯;掌握了知識,就像車廂裝上電動機車,飛機加上火箭推進器。溫州商人認為:學習是“知”實踐是“行”,我們必須在學習的指導下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溫商們正前赴後繼的加入了把沙漠改造成綠洲的偉大工程。
溫州人做人規則之四十:主動出擊
我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
-《塔木德》
失敗者錯過機遇,保守者等待機遇,進取者尋求機遇,成功者創造機遇。馬基雅維裏在他的名著《君主論》中提到:“我確實認為是這樣:迅猛勝於小心謹慎,命運常常是青年人的朋友,因為他們在小心謹慎方麵較差,但比較凶猛;而且能夠更加大膽地製服命運之神。”機遇和命運同樣,在如同戰場的商場中,隻有以迅猛之姿主動去創造機遇,才能待時機成熟,瓜熟蒂落。
搶占商機,就意味著在商戰中掌握了主動權,勝算更多,甚至搶占獨門生意。先入為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領先一步才能“致人而不致於人”。發現商機後進行理性計算,合理運用一切機會,追求效率,提高投入產出比,這是猶太商人商業經營的真諦。
商界有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弱者等待機遇,強者創造機遇”,尤其是在信息時代,誰能把握機遇,誰能主動出擊,誰就能改變命運。
在溫州人眼裏,商機是無處不在的,甚至在飯桌上也可以“撿”到大商機。1987年,16歲的羅雲遠隻身出門,到武漢闖蕩,幾年來嚐試著做各種生意,小有所成,他的生意真正做大,卻是靠在飯桌上得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