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勇氣很有理由被當作人類德性之首,因為這種德性保證了所有其餘的德性。民間流傳的成功之道是:一膽、二力、三功夫。即第一是膽量,第二是力量,第三才是功夫(科學管理或專業技術)。現在很流行“膽商”的說法,認為膽商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如“立下愚公移山誌,敢叫日月換新天”
膽商被有些人尊為:成功創業的第一資本。新量子(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嚴超議最難忘記的是1998年的經曆,一夜之間,他從千萬富翁變為身無分文,他迷茫的找不到方向。但是,改變他人生走向的是西藏的一個寺廟。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位於拉薩附近的一個寺廟學習了20多天,日夜與喇嘛吃住在一起,終於悟得了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禪語:菩提本無樹,明淨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從這句禪語中悟到了人生奮鬥的方向,找到了重新創業的信心:有了膽識、信心、恒心和毅力,就不存在失敗。
據說,把全世界的螞蟻加在一起,其重量將超過脊椎動物的總重量,另一方麵,螞蟻最大可以拖動比自身重量大150倍的東西。“螞蟻雄兵”似的溫州正以非凡的力量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
溫州人做人規則之三十八:尋找精神家園
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創新。-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
有這樣一個調查:在美國,每16個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業家精神;在歐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業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業家精神;而在我們中國,每200人中還找不到一個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這個統計的真實性無從考究,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這個時代呼喚企業家精神。
擁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能夠在一個群體中產生潛移默化的帶頭作用。無論是鬆下幸之助還是張瑞敏,無論是丁磊還是任正非,無論柳傳誌還是宗慶後,企業的發展和這些領導者的決策密切相關,他們以無畏的創新精神開創了市場藍天。
溫州人非常勤勞,也很能吃苦,尤其敢想敢幹,具備很強的經商意識和市場觀念。在創業階段,溫州的創業者憑著執著、冒險、創新的精神闖蕩世界各地,這種精神造就了一批企業家,依靠企業家精神造就了千千萬萬個中小企業,從而形成了溫州經濟。但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市場對溫州企業家的精神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人這樣主張:這些先富起來的老板,有的是背井離鄉隻身闖天下的農民,有的是大膽弄潮、先行下海的工薪階層。體製轉換造成了資本膨脹,使他們實現了資本的擴張,站穩了腳跟,憑借資本實力躋身於新一輪的發展浪潮,成就了一批實業家,之所以稱之為實業家,是因為他們投身傳統產業,依靠先發優勢,而尚未具備企業家精神。
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呢?按照經濟學理論,企業家不是職務,而是一種品質。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就提出企業家精神這個概念,強調企業家精神內涵重在製度和技術創新,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從而促進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
萬科董事長王石的答案是:“偏執+執著+贏利”就是企業家精神。王石認為,企業家與其他人的不同點是偏執,執著還不能說明問題。企業家除了偏執之外,偏執裏麵還要包括執著,別人認為不可以,他卻認為可以。要把組織能力變成可能,而且還要贏利。
有經濟學家對企業家精神從不同角度做了定義:第一種精神就是彼得·德魯克所說的創新精神。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中提出:企業家精神中最重要的是創新,不管是什麼樣的人,不管是企業的經營者、政府的總理,還是普通的工人或職員,他都可以成為一個企業家,隻要他處於創新狀態。
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則認為合作是企業家精神的支柱。即隻要他從事的工作是組織合作,是把社會上一些不同的人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小群體,從事人類合作的專業工作的人,就叫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