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名:《接娘娘回家的傳說》
出處:鑔兒塘民間傳說
講述者:螺姑
記錄者:李夏
鑔兒塘的人為啥非去景忠山拜娘娘呢,原來啊,這景忠山和鑔兒塘的關係可不一般。傳說景忠山碧霞宮的娘娘是鑔兒塘去的。這個傳說很有根有葉,在咱們這兒都知道。
不知是大明王朝的哪一代,皇太後有天夜裏忽然做了一個夢。她夢見了未來的兒媳婦,就是以後的皇後,正在北京東南方向的某個地方,騎著龍,抱著鳳,是一位非常美麗的少女。
皇後夢醒後立刻傳旨,命太監率領人馬往北京東南方向找人。這位太監巡訪了好多地方,也找不到“騎龍抱鳳”的少女,最後就到了鑔兒塘村。可這村裏他轉了一大圈,還是沒見著“騎龍抱鳳”的美麗少女,他隻看見一位頭上生有禿瘡的小女孩,正騎在一個牆頭上,懷裏抱著一隻大公雞在玩。太監心想,這個土牆不就像一條龍嘛,懷裏抱著的那隻公雞不就是一隻鳳嘛,而且這裏的方位也正是北京東南地帶。於是就把這個小女孩帶到了皇宮裏向皇太後交差。
說也奇怪,這個頭上生有禿瘡的小女孩,經過皇宮生活的調理,禿瘡很快就好了,滿頭烏發,長得如花似玉,成了絕代佳人,並真的當上了皇後。這個皇後可不一般,她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死後還被明朝皇帝封了神,並在景忠山上蓋了寺廟讓百姓供奉香火。於是自那時起,鑔兒塘人就當這娘娘是自己村子的驕傲,每年都要去迎娘娘回家過年。甚至每隔幾十年,就有村人去景忠山出家為僧,以終生侍奉娘娘。
李夏一直認為這是螺姑講述過的關於鑔兒塘的最不靠譜的一個傳說。因為就連景忠山上的和尚也不知道在明朝時他們那裏曾經受過那樣的榮耀。在現存的文字資料記錄裏,最喜歡這座宗教名山的大抵還是清朝的順治帝和乾隆帝。
不過無論真假,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緣分都該被珍惜。去景忠山出家當和尚的,鑔兒塘三百年曆史中確實有過幾位,真名真姓對得上號,這個假不了。再不濟,現下也還活著那麼一位僧人正在景忠山修行,上次他們去拜山時李夏也見過。
一晃又快到陰曆十月十五了,這是碧霞元君的元齋日,也是一年中規模最大的舉行廟會的日子。許是上次的經曆引起了景忠山那邊的注意,這次廟會的籌辦方早早發了邀請函,希望鑔兒塘的飛鑔會能夠去共襄盛舉。
趙有餘特別吩咐村裏幾個巧手的媳婦按照老樣子給飛鑔會新製了幾麵會旗。薩米耶見那會旗花色十分特別,又見飛鑔會竟為了表演一事加緊了訓練,便覺得這次廟會與上次大不相同。她纏著李夏問究竟,李夏也解釋不明白,隻好找出以前記錄的螺姑口述的《景忠山朝聖見聞錄》,將老輩子人準備朝聖的種種行為翻譯給薩米耶聽,以顯示他們對這事的重視。
十月十五是廟會開始舉行的日子,過去那時候交通不發達,提前好幾天就得動身。據說,朝聖的人出發前三天必須要洗澡更衣,甚至連房事也要禁止。朝聖會這一趟走下來是要花很多錢的,凡屬會務花的錢由集體公攤,也有由大戶人家捐助的;但凡屬生活費用,就需要個人自理了。
朝聖會一般在辰末巳初之時出發,臨行前還要做一次隆重的拜廟儀式。舉行儀式之前,鑔神廟廟門大開,廟前鑼鼓齊鳴,朝聖的人會陸續集中到廟裏。朝聖會的會頭見都來齊了,就從背上取下供在家裏的神駕——碧霞元君的畫像,畫像要慢慢展開放在神鑔殿的香案前,並用祭器壓在頂端,使神像麵朝眾人。
祭拜儀式開始,信男信女們都要一齊跪在神鑔殿殿前。磕頭上香後,會頭便走到祭桌前捧起神鑔,走向殿外跪著的一眾人,並將一對神鑔舉過頭頂高喊:“一路平安,娘娘保佑。”跪在地上的信男信女也要跟著齊聲隨喊:“一路平安,娘娘保佑。”念後,再磕四個頭,拜廟儀式就算結束了。
拜廟以後,朝聖的人要到會頭家去吃飯,這叫擺會。鑔兒塘的會頭都是輪流當,為啥呢,就是因為擺會要花錢,沒有實力可管不起這麼多人吃飯。有的會人多,會頭幹脆就不擺會了。就是擺會的,也大都是準備些高粱米幹飯,配菜不外乎粉條、豆腐、肉片白菜。
吃完飯,朝聖會就要開始出發了。如果是幾個村聯合辦會的,出發前還要繞街,就是到參加朝聖會的各村去走一趟。據說最興盛的年月朝聖隊伍的順序一般是這樣:大鑼開道,旗牌傘扇、斧鉞鉤叉先行,娘娘鳳輦居中,輦後是鼓、鈸,朝聖的人相隨,跟著是花會,最後是車輛和送行的人。鑼很大,有三尺高,需用兩人抬一人敲。旗牌傘扇、斧鉞鉤叉和輦都是模仿皇後鑾駕設計的。輦有大有小,小的需八人抬,大的需十六人抬,有人接替輪流著抬。臨行時,神駕就放在輦內,有的朝聖會沒輦,神駕就卷成畫軸由會頭背著,因此會頭又叫神駕。輦後大鼓直徑三尺,需四人抬二人敲,旁有大鈸與鼓配音,聲響如雷。鑔兒塘村自己出會的時候,就要簡單許多,主要是由飛鑔會開道,會頭及其他朝聖人等跟隨其後。
會出得大的,還設有分回頭。分會頭背著一根擀麵棍大小的黑漆木棍,也被叫做神棍。如果在路上有人犯了會規和禁例,就要用這神棍拷打。
古時朝聖的人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燒苦香的,一種是隨會的。燒苦香的人,就是許了願要去跟娘娘還願的。燒苦香的都是男人,頭上頂著畫有娘娘像的紙馬,並從脖後繞一細繩用嘴咬住,還要光著膀子於脊梁骨處背一馬鞍,褲腿兒也要卷起半截,光著腳丫不許穿鞋。頂紙馬自然是表示對娘娘的崇奉,嘴裏銜著的細繩代表馬嚼子,光膀子光腳丫表示牲畜不穿衣裳,背馬鞍子則表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驢馬。這一切都是為了說明自己在娘娘麵前甘當牲畜,對娘娘的心是無比虔誠。至於隨會的,除了遵守會規、禁例之外,就不那樣打扮了。這些人大多家裏無災無難,上山朝聖不過是求得今後平安無事,也有的是為了看熱鬧才去的。
朝聖之路有兩百多裏地,即便是古時候,人們也不能一步步走去,尤其還有一部分隨會的小腳女人,同時也為了載人們攜帶的東西,一般朝聖會最後都會跟著幾輛鐵木軲轤大車。隊伍出村走了一段路後,送行的人便要陸續返家了。這時候燒苦香的便穿上衣裳,朝聖的人都坐上車輛。輦也不抬了,放在車上拉著,隻有路過大村大鎮,需要熱鬧一番時才由人抬著。凡路過商家門口,老板必親自出門應酬,鞠躬作揖並擺放糕點、香煙、茶水供隊員享用,以示感謝。有的還饋贈錢財做資助。
朝聖會的行走路線大都是固定的:從鑔兒塘出發,經寧河縣蘆台、漢沽農場陡沽至豐南縣北傅莊、王蘭莊、胥各莊,再經豐潤縣車軸山、遵化縣鐵廠到遷西縣三屯營,過了三屯營就到了景鍾山下。
李夏當時記錄螺姑口述時覺得有趣,還曾經從網上搜到了一份解放前的老地圖給螺姑瞧。螺姑指著地圖上的一些地標,那些地球上真實存在的城市村鎮,有的已經數次更名,有的還在使用原名,而鑔兒塘朝聖會在路上經曆的種種,依舊被螺姑津津樂道。
比如,朝聖路上見廟燒香遇佛下拜,是一定要按當地習俗來辦的。到了豐南縣北傅莊的藥王廟,一定要拜幹癟和尚,否則半路定要翻車。傳說這幹癟和尚名叫來秀,法號涵宏,原是明末的一個進士,清兵占領雲貴之後,就從雲貴家鄉北上隱蔽在北傅莊藥王廟當了和尚。他佛心虔誠,自知要成仙成佛。他對小和尚說,哪一天他身上著了火,千萬不要驚慌,隻要用清淨水澆他的身子就行。誰知到了著火那天,小和尚們先澆清水,後來清水不夠了,澆了一盆泔水。來秀和尚就這樣沒能完全煉成金身而成了一具幹屍,被供在廟內,很受附近人們的崇拜。
而到了豐潤縣車軸山村,則要“澆龍”。據說不“澆龍”就會遇禍,半路不是折車就是掉軲轤。所謂“澆龍”就是給村北的一個石頭蛟龍的龍嘴上抹油。螺姑說,其實這石頭蛟龍也不是龍的形狀,五尺多高,倒很像一隻蹲著的毛獸。
走到遵化縣鐵廠村,飛鑔會就更是不能過而不入了。那裏的人喜歡打法鼓,各種各樣的套數都打得極為精彩。每每路過,鑔兒塘的飛鑔都要和鐵廠村的法鼓鬥上一鬥,常常是招引來成千的村民和過路客。
過了三屯營,就到了景鍾山下。廟會期間山下有許多店鋪是專門接納朝聖人的,其中有個王家店,是鑔兒塘人的下腳處。王家店隻要付了店錢就管吃管喝,食物也就是些大白薯,可鑔兒塘不產白薯,所以人們都愛吃。
鑔兒塘人大多白天登山,飛鑔會每到一處茶棚便要飛上一番。燒苦香的自然又要把自己打扮成牲畜模樣,衣裳由雇來的當地人挑上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