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這樣的愛拖一天錯一天3(2 / 3)

後來她開始到處借錢,因為她要離開美國,去英國尋找機會,這錢借得異常艱難,最後她隻好搭運牛車去了倫敦。在倫敦她把每一分錢都省下來,用來置辦漂亮的舞袍,然後打聽哪裏有沙龍,她就毛遂自薦跑去說自己可以跳舞。要知道她跳的可不是當時社會所普遍接受的芭蕾,所以她的舞蹈並不是很被人欣賞。她常常餓得發瘋,有一回,因為身無分文,連續在公園的長椅上過了好幾夜,最後實在受不了,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走進一家大飯店,直截了當開了房間,跟人家說“我們的行李正在火車站,他們馬上會送來”,然後舒舒服服睡了一覺吃了點東西,悄悄溜出去。她從來不認為這樣做有什麼不妥。這是她的獨特之處。她有自己的價值觀,如果要她按照別人的遊戲規則,她會感到痛苦,她是那種生來就要建立自己遊戲規則的人。如果在我們身邊,誰要是像鄧肯那樣自我,但又缺乏她的才華,這個人一定是特別招人討厭的,我甚至猜測鄧肯早年的時候也一定遭人討厭。但她有一項可貴的品質--忠於自我,她從來不在意別人對她的傷害,即使她為此難過哭泣、覺得屈辱,但是那些傷害隻會增添她的勇氣,並且使她更加美麗。

我在讀她的自傳的時候,常常把她和另外兩個女人比較,一個是可可夏奈爾,另一個是瑪麗蓮夢露。她們都是美麗的女人,並且都以自己的方式給我們生活的世界打上一個烙印,但是她們的命運截然不同。有一句話叫“性格即命運”,我認為如果一個女人性格堅強,那麼她的美麗將具備鑽石一般的品質,如果相反,那種美麗將成為一件易碎品,就像一尊青花瓷瓶,說碎就碎了。

大多數美麗而富有才情的女子之所以“紅顏薄命”,就是因為她們缺乏一種堅強的品質,所以她們沒有辦法像可可夏奈爾或者伊莎朵拉鄧肯那樣,體驗到生命的豐富,並且永遠充滿信心地接受命運的挑戰。對於她們來說,隻要生命沒有結束,一切就沒有結束。比如說可可夏奈爾,當她的情人--歐洲最富有的男人拋下她另娶他人時,她並沒有尋死覓活,而是平靜地說:“世界上的公爵夫人有很多,但可可夏奈爾隻有一個。”

也許,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對於年輕美麗的女子來說,捉襟見肘的日子不會太長久,因為很快她就會邂逅一個有錢的男人,這個男人會提供給她夢想中的一切。實際上,這樣的故事並不常發生,或者說,對於鄧肯這樣的女人來說,哪個男人能提供她夢想中的一切呢?鄧肯一直熬到32歲那年,才碰上她生命中的第一個百萬富翁,而成為俄羅斯著名詩人葉賽寧的妻子是在她45歲那年。鄧肯在感情方麵所受到的傷害,隨便挑一兩件放到普通人身上,估計一早就精神崩潰了,要是擱杜十娘身上,她跳十次河都不止。

鄧肯在年輕的時候瘋狂地愛上很多人,但那些人卻在她的愛麵前望風而逃。她精心地設計圈套,把意中人請到她的住處,擺出一張小桌子,上麵有鮮花、香檳和兩隻杯子,自己穿上透明的長袍,頭上插著玫瑰花,為意中人翩翩起舞,可是人家找了一個借口就跑了。她為這種事情不止哭了一回,始終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甚至還有一次是到了床上,人家穿上衣服就溜了。換個平常一點兒的女人,第二天還有勇氣出門見人嗎?因為她跳舞的圈子就那麼大,有頭有臉的人就那麼幾個,她一個姑娘,主動示愛卻被拒絕,她不覺得這是一種傷害嗎?

真的很佩服鄧肯,她對所有的失敗都有自己解決的辦法。“數年來被拒之門外”,她在自傳中這麼看那段曆史--“不過,這最後的打擊對於我的感情本質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以後,我把感情的所有力量投入到我的藝術之中,愛情沒有給予我的快樂,我從自己的藝術追求中得到了補償。”

很多人說,年輕的時候我們不懂愛情,其實不是我們不懂愛情,是我們不懂得如何使愛情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與生活一起前行,就像可可夏奈爾與伊莎朵拉鄧肯一樣。我們總是把愛情理解為沒有腳的荊棘鳥,飛啊飛啊,累了就睡在風裏,一生隻落地一次,那就是她死的時候,她落在荊棘上,讓自己的心被整個刺穿。實際上,隻要相信生活,我們是可以落到枝頭上的。也許,生活可能會刺痛我們,但我們還是要相信生活,也要相信自己,我們可以再次振翅高飛,下一次,就會找到夢想中的梧桐樹或者橄欖枝。

這是我讀過《鄧肯自傳》的全部感受。她的一生充滿傳奇,她曾經說:“我得感謝上蒼,因為我們小的時候母親很窮,既養不起仆人,又請不起家教。正因為如此,我才得以自然健康地成長。”而所謂自然健康,我的理解是無論生活怎麼樣對她,她都一直在朝著自己的希望努力,即使希望落??,遭受巨大打擊,依然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