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份電報強調《時務報》非為“私報”而屬“公報”,宣稱“公報改為官報,理正勢順”,並要求《時務報》現存一切財產交給《時務官報》。黃的這一做法,並沒有顧忌到站在汪康年背後的張之洞。
八月初三日(9月18日)辰刻(上午7-9時),黃遵憲將上引電奏轉發給劉坤一、張之洞、陳寶箴:
“上海黃欽差來電。武昌張製台、江寧劉製台、長沙陳撫台:密。新電奏查議《時務報》事,謹抄稿呈電。竊遵憲前奉電開”(以下同上引電文)
黃遵憲將此處理結果同時報告劉坤一、陳寶箴,自因劉、陳曾對黃有勸告之語,也想因此稍分張之洞一家之責。此電次日到達武昌。而在張之洞於八月初二日收到錢恂從北京來電:“黃有尚書銜充頭等使說,然病稽滬”,此即光緒帝有意命黃遵憲出任清朝駐日本的大使(頭等欽差大臣)。在黃遵憲發電的同時,即八月初三日辰刻(上午7-9時),張之洞亦發電:ㄨ米ㄨ花ㄨ書ㄨ庫ㄨ http://www.7mihua.com
“京,孫公園興勝寺,錢念劬太守:聞黃有留京入樞、譯之說,故托病辭使。如黃不去,或雲擬熊希齡,確否?”
“樞”,軍機處;“譯”,總理衙門。張之洞已聽說康黨謀劃留黃遵憲在京主持大計,對黃在上海發電稱病一事,根本不信。也在同一天的稍晚時刻,八月初三日巳時(上午9-11時),汪康年發電張之洞:
“報賬遵諭即交。《昌言》無款,有人允接辦。懇公暫假二千元,以資接濟,俟頂出後即還。否則即停。候諭。康。”
這一幕戲中出場的三個主角黃、張、汪,在同一時刻表現出三種態度、三種心情,誰都不是勝利者。而在這一天的晚上,北京另有兩出重頭戲:譚嗣同按照康有為之意,麵見袁世凱,提議其帶兵入京;慈禧太後據禦史楊崇伊的密折,決定明天從頤和園返回宮中。這一天,離戊戌政變還有三天。
七、戊戌政變之後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變發生。八月初七日醜時(清晨1-3時),張之洞即收到由盛宣懷發來的電報:“本日上諭,太後垂簾聽政,並嚴拿康有為。魚。”然他作出的第一個反應,竟是《時務報》可不改官報,仍交由汪康年續辦。當日亥時(晚9-11時),張之洞發電孫家鼐:
“康已得罪,上海官報萬不可令梁啟超接辦。梁乃康死黨,為害尤烈。方今朝野正論賴公主持,天下瞻仰,企禱企禱。竊思如有品學兼優之人,接辦官報固好,否則不如暫停,從緩再議。至《時務報》本係捐款,似應仍歸商辦,即令汪康年照舊接續辦理,不必改官報,較為平允。官報另作一事,自有巨款,豈藉區區捐湊餘資哉?伏惟鈞酌。陽。”
張的提議仍是“兩報分辦、官報另起”之舊策,但明顯有不可行之處:改官報已是諭旨,如有所變,仍需上奏請旨;且《時務報》最後一期第69冊於六月二十日出版後,已停一個多月,《昌言報》亦出版3期,忽又改換報名,也難以自解題目。然從張之洞此電中,看不出他對政變之後政情巨變的擔心,反而對康、梁的落馬,暗暗以為幸事。對此,孫家鼐於初十日回電:
“陽電悉。同惡共濟,梁難複用。大憝漏網,慮走胡越。報館有人查辦,難以攙預。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