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的神秘色彩
武術自從一千多年前深入民間後,尤其是在明末清初成為江湖社會的一部分之後,因廣大習武者缺少文化知識,更缺少科學知識,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加之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混雜,民眾對超能力的崇拜與期待,使武術充滿了神奇、隱秘之意。從而產生勾人魂魄、誘人探尋、令人驚歎的效果。
其一體現在武術的哲理上,比如陰陽、兩儀、四象、八卦、太極的寓意;比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內外合一、拳禪合一等的論述;比如三心、四梢、五行、六合、七情、八法、九應、十變的理論。
其二體現在武術習練和技擊的內容上,比如十八般武藝與十八般兵器;比如軟十八般兵器、暗十八般兵器、雜十八般兵器;比如南拳北腿、東槍西棍;比如後發先至、以靜製動、柔能克剛、四兩撥千斤;比如點穴功、飛簷走壁功、“金鍾罩鐵布衫”功;比如以意導氣、以氣催力;比如神秘莫測的暗器;比如三更半夜練私功夫,以及練出超人能力,如鐵頭、鐵腿、鐵胳膊、鐵砂掌等。
其三體現在武林社會上,比如江湖黑話——春點;比如鏢局與保鏢護院;比如眾多的拳種門派以及他們的發明史話;比如與武術相關的佛道廟觀、名山大川;比如武林中的各種禮節、禮數、禮儀。
其四體現在各種逸事傳說上,比如“槍紮飛蚊顯絕技”;比如“半步崩拳打天下”;比如“傅山飛筆點太原”;比如“霍元甲、韓慕俠技勝外國大力士”;比如“大刀王五與譚嗣同”。
其五體現在拳種名稱上。“嶽氏散手”、“金剛拳”、“羅漢拳”、“佛家拳”、“五祖拳”、“太祖拳”、“詠春拳”、“翻子拳”、“戳腳”、“彈腿”、“三皇炮錘”、“三皇功”、“迷蹤拳”、“功力拳”、“蔡李佛拳”、“杆拳”、“螳螂拳”、“鶴拳”、“虎拳”、“巾拳”、“褂子拳”、“湯瓶拳”、“百花拳”……每個名字都有神秘感。
其六體現在傳承上。師父總有秘籍絕招等不肯示人,不入室難以得到,成為入室弟子也未必能夠得到。弟子為得到真傳,務必虔誠再虔誠。到底哪位弟子得到哪些“真傳”,彼此之間也不清楚,真乃神秘莫測。
拳種門派神秘,佛門道家的武功神秘,隱於名山大川的武功神秘,或真實或虛幻的創始人物神秘,武術哲理神秘,練功方法尤其是內功練法神秘,武林名人神秘……江湖文化使武術變成一座變幻奇特的藏寶洞,吸引著不了解它的民間百姓去了解它,學習它,掌握它,發展它。
4.武術的通俗文化特征
武術作為紮根民間大眾的文化現象,具有大眾的,通行的,習見的特征,也就是通俗文化的特征。這是武術能在民間大眾、底層大眾、農村大眾、市民大眾、文盲大眾中廣泛流傳的原因之一。
通俗文學形式的運用
武術在拳理拳法等技術層麵上,廣泛使用諺語、順口溜、打油詩等通俗文學形式,通俗易懂地講述習練或技擊的法則、程序、方法。幫助習武者記憶、理解所學習的內容,幫助習武者在實踐中應用。
在拳術發源、發展曆史層麵上,大量運用傳說,接駁神話、民間故事、古代名將,造成傳奇效應,增強神秘感和吸引力。
在樹立典範,製造轟動效應層麵上,運用綽號突出樣板人物的特征、特長、特點,輔以傳說故事,突出人物形象和個人號召力。
在宣傳武術文化的層麵上,則是湧現大量通俗武俠小說,如《三俠五義》、《小五義》等等。真實的武術與小說家的杜撰混雜一起,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從而使武術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紛繁複雜,更加神秘莫測,更加通俗,更易於大眾接受。
俠義人格和武俠癖
武俠文化是通俗文化的一部分。中國人崇拜武俠由來已久。武俠的意義首先是俠,其次是武,合起來是擁有武功的俠客。早在戰國時期,俠客就產生並發展成一股勢力。韓非子便提出“俠以武犯禁”的觀點,反映當時俠客們是憑著卓絕武功衝擊社會製度的。司馬遷寫《史記》時單列出“遊俠列傳”,足見當時的影響之巨大。
武俠受到社會矚目是因為其崇德尚武的精神。傳統武德講究快意恩仇,也就是有恩必謝,有仇必報;講究重承諾,即“黃金千兩不如季布一諾”,要“言必信,行必果”;講究重義氣,即“為朋友兩肋插刀”,“士為知己者死”。
中國底層大眾尤其是武林人士有著濃厚的俠義文化人格,這種人格以慷慨悲歌為基礎,以行俠仗義為號召,以流芳百世為前提,以驚險傳奇為宣傳。有著這種文化人格的民間大眾最容易接受武俠文化,同時,武俠文化也最容易被民眾口味加以改造。到了明清時期,武俠的行為被具體到扶危濟困,抱打不平,這還有著積極的一麵。然而,由於儒家思想的桎梏,武俠常充當封建禮教的衛道士,常常會打著維護正統的旗號濫殺所謂“忤逆不孝”、“奸夫淫婦”、“綠林豪強”。民眾喜歡的重義氣、反官府的梁山好漢也有濫殺誤殺的行為。而歸附官府的南俠北俠、黃三太、黃天霸則簡直犯有濫殺無辜的罪行了。
武俠靠武行俠,而“武”不是生產力,創造不出財富。武俠不去勞動,沒人發餉,那麼他靠什麼行俠仗義,扶危濟困?隻能靠搶,靠巧取豪奪。因此,打家劫舍是武俠行為之一。冠冕堂皇的是“殺富濟貧”或“劫富濟貧”,以此反抗社會的不公。如果一時尋不到可殺可劫的富人時,武俠也要吃飯,那免不了也要攔路搶劫或小偷小摸了。
武俠故事無疑給了崇拜武俠的民間大眾一種發泄情緒、追求理想的依托,同時也給了具有武俠癖的民間大眾做白日夢的機會。促使民間大眾習練武術,期望練就超人功力,從而能憑借武功行俠仗義,實現自己的武俠夢。
(三)對待武術文化應取的態度
武術文化具備了傳統文化、民間文化、江湖文化、通俗文化的諸般特征,但歸根結底是傳統文化。並不是所有的文化現象都能世代相傳成為傳統的。有的文化現象隻是一時的時尚,不能傳之久遠,那就不能稱之為傳統。像民國時中央國術館創編的“滿江紅劍”、“文革”時的語錄拳,與傳統武術不能連接成內在的精神連接鏈,自然也就曇花一現。
傳統文化有優有劣。劣質傳統文化終究要被摒棄,如一夫多妻製,女人裹小腳,太監製度等等。武術亦然,那些有損健康,不科學的練功方法,那些已沒有實用價值的搏殺技術,那些過於保守、神秘的拳種門派,那些製約武術發展的宗法製度,以及那些已沒有時代意義的內容,在曆史長河中逐漸無聲無息了,這就是優勝劣汰,吐故納新。
武術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性質,它需要在活性流變中以人為核心的世代相傳。如果某一代人不重視保護和傳承,就會造成武術文化的斷層或失傳,這種曆史教訓是不應忘記的。著名作家馮驥才說過:“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沒有了。”這真是振聾發聵。
對待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應當以積極態度傳承它,保護它,發揚它。同樣對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建設與更新,才能溝通好民族文化的血脈。當代武術人在這方麵一直做得不錯,其優秀者堪稱蘊含傳統味道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