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武術的文化特征(2 / 3)

儒家思想是主導

自漢朝以來,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就漸漸成為傳統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國家的政治結構和家族世係的社會結構都是依靠儒家學說編織而成。這種思想意識漸漸也成為民間大眾的主流思想意識。武術作為民間文化的一種形態也不能例外。

儒家崇尚“禮樂”、“仁義”,提倡“忠恕”、“中庸”,重視倫理道德,突出“和”為尚的思想,培養“溫良恭儉讓”的謙謙君子。武術崇尚武德,在武德教育中充斥著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教義,充斥著忠孝節義的思想,充斥著三綱五常的準則。在武術技術的發展中,武術套路的興起賦予拚死搏殺技術以新意,推手的較量替代散打的血腥。切磋時講究“點到為止”,交往中突出“以武會友”,為人處世重在“手德口德”。儒家思想導致我們民族性格中忍讓、謙遜、循規蹈矩等色彩過於強烈。對習武人,也是以“真人不露相”為典範,反對爭強好勝、霸氣外露、敢為人先的行為。對武術本身,則反映在講究內外兼修,調息養氣,不去強調激烈的對抗。因此在中國最能普及的武術項目是弱對抗性的,慢節奏的,和緩型的,技巧型的各類太極拳,以及八段錦、太極扇等等。儒家思想對武術和武術人的影響可謂極深。

佛道思想為雜糅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以儒家思想為主流意識形態,但仍然混雜著其他思想派別及宗教意識形態,尤其是道教和佛教。隻是中國民間大眾對宗教的態度是比較馬虎的,信仰的成分不如崇拜的成分大。孔子曾說過:“祭神如神在”,那麼不祭神就是神不在了?而宗教是不允許對信仰的神采取這種假設態度的。在傳統社會的中國人眼裏天是至高無上的,祖宗也是至高無上的,但對天是崇拜不是信仰,對祖宗也是崇拜不是信仰。天和祖宗不能滿足人的願望。拜天祭祖是中國人的最高禮儀,諸如皇帝天壇祭天,但這套禮儀不是宗教儀式。盡管傳統社會的民間大眾對信仰不那麼虔誠,但受道教、佛教思想的影響依然很深,並與儒家思想形成互動互補。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間宗教,道家講究“自然天道觀”,崇尚自然,強調“天人合一”。老莊道家思想最精華的部分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互相矛盾的雙方組成的,如美與醜,難與易,智與愚,巧與拙,攻與守,進與退等等,都是互相依存的,還可以互相轉換。武術對這種樸素辯證法的運用頗為精到。武術中關於高與低、側與正、剛與柔、快與慢、長與短、上與下、先與後、曲與直、攻與防、進與退、陰與陽等等互相依存互相轉換的論述與實踐都是樸素辯證法的應用。而“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內外合一”、“陰陽五行”、“太極八卦”等等也都與道家觀點相關。

佛教是外來宗教,自傳入中國民間,便發生了許多改變,宗教的味道已大為減弱。民間化、世俗化的佛教隨意的成分很強。武術雖然說與佛教有關聯,但在武術理論、武術技術中卻很少有佛教思想成分,更多的是表麵、外在的依附。諸如在拳種名稱上的體現:“金剛拳”、“羅漢拳”、“佛家拳”、“大悲拳”等。在演練形式上的體現:起勢收勢均以雙掌合十,演練之中會有“韋陀獻杵”、“金剛搗錐”、“羅漢坐禪”等模仿佛像動作的亮相。在武人綽號中的體現:“鐵腳佛”、“鐵羅漢”、“八臂哪吒”、“粉麵金剛”等等。在武林團體名稱中的體現:“八大金剛”、“十八羅漢”、“哼哈二將”等等。這些都是表麵的,外在的。武術與佛教的內在關聯,似乎隻體現在“拳禪合一”等方麵,而拳禪合一,其實是天人合一的引申。少林拳如此聲勢浩大,其理論與技術又體現了多少佛教思想?佛教在民間的世俗化,使佛教教義與傳說、故事混淆在一起。在對宗教信仰本來就馬馬虎虎的中國人眼裏,也就隻有膚淺的認識和並不牢固的崇拜。

中醫術理的融合

中醫是傳統文化,也是民間文化。中醫與武術雖然各成體係,但從理論到醫術二者幾乎密不可分。正如武諺所說:“拳起於易,理成於醫。”

在理論方麵,二者關於四時陰陽、五行生克、經絡通阻、奇經八脈、精血氣神、養氣練氣、子午流注等等的認識幾乎如出一轍。在醫術方麵,武術中早有傷科骨科,可以運用針灸、拔罐、刮痧、推拿、放血、正骨以及湯、丸、膏、散治療跌打損傷、外傷內創。像一般的腫脹疼痛、出血骨折、暈眩納差等等,可說手到擒來。武術傷科常用的十三位總方、十四位加減方、發散方、七厘散、萬應跌打丸、地鱉紫金丹等都是中藥成方。至於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方法和武術的健身養生更是有著驚人的一致性。中醫創造的五禽戲與武術家創造的八段錦、易筋經功效難分伯仲,正是武醫同源。

過去一些老武術家幾乎都有幾手療傷的本事,眾所周知的黃飛鴻就開著寶芝林醫館,北京老武術家王俠林一直開著中醫正骨診所,老武術家赫壽岩則教武同時兼著行醫。祖國中醫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是在民間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它和武術的傳承方式是相同的,同屬民間文化。所以二者在理、術方麵有通融的地方也就不足為奇了。

民間大眾的廣泛參與創造

武術是最為普及的民間文化形式,是民間大眾最為廣泛參與創造的民間文化形式。它生存的地域廣闊,中原大地、邊遠山區、遼闊海疆都能找到武術的蹤跡。它涉及的民族眾多,除漢族外,苗族武術有“三十六攻”、“七十二防”、“三變五合”等功法;土家族有“背牛功”、“撞樹功”、“臀風功”等功法;瑤族有“瑤拳”、“雙刀術”;景頗族也有“雙刀術”、“單刀術”;藏族、蒙古族、崩龍族、彝族、壯族、回族、滿族等許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武術。武術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各地的武術帶有各個地方特色,各民族武術帶有各個民族特點,這是廣大民眾參與的結果。民間大眾還發揮聰明才智,把生產工具改成武術器械。把帶尖的,帶刃的,帶鉤的,帶刺的,帶套索的,能擊遠的工具加以創新,使之能“一物降一物”。每一種新兵器新技術的出現,還會伴有樸實的新理論新見解,乃至雜糅進各種思想雜說,因此更易於民間大眾接受。

3.武術的江湖文化特征

江湖文化的顯著特征是宗法製、關係網和神秘化。

宗法製度和關係網

宗法是指以家族為本位,家國一體,以家族血緣為紐帶的立法。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製度就是宗法製度。那時,沒有“社會”的概念,家族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族的分布和連接網絡就相當於社會。家的橫向輻射是家族,縱的聯係就是世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家族就是“國”的代表,謂之國家。所以,在傳統社會中,中國人是隻講“忠君”,不講“愛國”。在民間,則是隻講家族世係,而少講社會階層。武術是不是這樣呢?我在前文中已詳細地講過,武術流派的形成就是家族血緣宗法的產物,它的傳承極講世係,尤其是要用宗法製度將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納入“家族”的軌道,從而實行切實有效地管理。在宗法製度之下,又通過拜師、結拜、入夥、結盟、交友等形式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關係網,互相照應、互相提攜、共謀利益。以此維係武術界——武林——武術人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