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武術的文化特征(1 / 3)

民間文化是老百姓的文化。武術作為紮根於民間的文化形式,它必然會符合民間大眾的需要和審美觀點。

對習武人,也是以“真人不露相”為典範,反對爭強好勝、霸氣外露、敢為人先的作為。

現在什麼都愛冠以“文化”二字,似乎一冠以“文化”二字,事物就變得有曆史,有傳統,有知識,有品位,從而有了高層次。於是,茶有了文化,酒有了文化,飲食有了文化,廁所也有了文化。武術雖然重在於“武”卻不能提“武化”,也要稱“文化”。本人不是文化學者,不敢妄論諸般文化,隻是思考武術文化是怎麼一回事,應該如何定義,又應該如何認識武術的文化特征。然而終究沒有做過認真係統的學習和研究,姑妄將個人體會和理解亂放一炮,權作引玉之磚,不當之處,願聽批評。

(一)弄清幾個定義

關於“文化”的定義,本有多種解釋。除了辭海、詞典上的解釋外,多位學者也有許多解釋,但大都理論性極強,難以一目了然。本人鬥膽在各種解釋的基礎上綜合出一個定義,為的是能通俗易懂一些,能為武術人所理解。那就是:廣義而言,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曆史的積澱。文化是人格及其生態狀況的表現,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的認定和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準則。文化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動方式,一種使這個民族不同於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文化帶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地方個性。狹義而言,是指人類精神生產及其成果的結晶。無形的表現是思想、知識、道德、法律、宗教、信仰、哲學、藝術、價值觀等,稱之為精神文化。有形的表現為一座建築,一套工具,一組家具,一件瓷器,一個服飾,乃至一座城市的規劃,一個村莊的布局,稱之為物質文化。還有介於二者之間的一幅畫,一本書,一種戲曲,一個拳種,一個地區的民歌,一個民族的音樂,一個民間傳說,一種民間手工藝……現在稱之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

武術文化又應該如何定義呢?武術文化是以武術為形態反映中華民族關於格鬥、健身、娛樂的知識、技術、哲學、道德、規法、習俗等,是通過武術形態表現出來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

作為文化,本有雅文化、俗文化,官場文化、民間文化,主流文化、支流文化,現代文化、傳統文化,外國文化、本土文化等多種區分。

武術文化屬於哪一種文化呢?它顯然不是高雅文化、小眾文化,而是通俗文化、大眾文化;它也不是貴族文化、官場文化,而是底層文化、民間文化;它不是主流文化、現代文化,而是支流文化、傳統文化;它還不是外國文化、外來文化,而是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它更不是千百年傳統社會推崇的正統文化,而是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在社會底層根深蒂固的江湖文化。但歸根結底武術是非物質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大眾在生產生活中以形象、技藝、技術等手段創造出來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通過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經過漫長的曆史積澱,才成為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它彰顯著中華各民族和各地區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情感,顯現他們對生命生活所持有的價值觀和態度,蘊含著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頌揚,對假惡醜的貶斥。

什麼是傳統文化呢?傳統文化的含義指的是傳統社會的文化。一般把周秦至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這一個社會時期稱作傳統社會,傳統社會的文化當然是傳統文化。武術從形成到發展貫穿於傳統社會始終,並且延續到現代社會,武術文化難道還不是傳統文化嗎?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又是兩回事。傳統的含義是指世代相傳的東西,即從過去傳衍至今的東西,至少應該傳衍三代以上。文化傳統具體而言是指民族文化形態、民間信仰傾向、地區與族群的風俗習慣、帶有明顯地區與族群特點的技能技藝等等的世代相傳。所以,傳統文化不是都能成為文化傳統世代傳承的。

武術文化是傳統社會的文化,武術的文化傳統則是指至少傳衍三代以上而很少變化的技、藝、術、理。

我想,研究武術文化的人如能先了解了什麼是文化,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是文化傳統,什麼是武術文化,什麼是武術文化傳統,之後,研究脈絡或許會十分清晰了。

(二)武術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1.我們先來看看武術的傳統文化特征

武術作為紮根本土的傳統文化,有著這麼幾個明顯的特征。

曆史悠久

中國傳統社會有著三千多年的曆史。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係統經過幾千年的積累沉澱形成的,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而武術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形態,是中華文明的一種展現。

武術曆史之悠久,早有多位武史專家論證,不容筆者贅言。大家可去讀各種《武術史》。無論是將武術的發源追溯到原始社會的農耕漁獵,還是黃帝蚩尤大戰,抑或是善劍的越女、莊子的導引、春秋無義戰,哪個不稱得上曆史悠久?就是民間武林傳說的“宋時創十大門戶,洪留枝履磨彈查炮花龍”,至今也上千年了。而從《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的記載算起,至今也有五六百年。

當今在社會上流傳的百多種傳統武術拳種門派,發展軌跡清晰的,可追溯到宋代、明代,至少也到明末清初。發展軌跡不清晰的,也可追溯到清末民初,至少傳衍三四代以上,就是說這個拳種門派起碼經過了三四代的發展過程。曆史悠久,由此可見。

變異緩慢

傳統文化雖然曆史悠久,但由於“傳統”是在地域與族群的風俗習慣中長期形成的,往往由族群集體來維係,而這種維係常常是無意識的,因此,“傳統”在悠久的曆史中雖有變異,但相當緩慢。就如“忠孝”思想,在社會劇烈的變革中屢遭批判,但至今仍是不得不提倡。武術文化更是如此。在千百年中,武術有著超穩定的惰性力。“踢打摔拿”的技擊法則,“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練習原則,“天人合一”、“有生於無”、“陰陽轉換”、“五行生克”等哲學思想,“仁義禮智信”的武德教育,幾乎一成不變。這便是變異緩慢。當代新編的一些拳械套路是不能稱之為傳統的。且不說編創得不倫不類,即便是好得不得了,超過了古人,也不能稱之為傳統,因為它還沒有經過長時間的驗證。

包容與同化

傳統文化必然有多元化的形態,富有包容性和同化功能。武術有內家外家、長拳短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等百餘拳種門派,各成體係,不可謂不多元。各個流派在傳承過程中,不僅需要增添新的內容、新的典範,而且需要對異質文化的吸收與融合,特別是流派之間的吸收與融合,這是傳統武術在緩慢變異中的更新。像“戳腳翻子”、“梅花翻子”、“地功翻子”、“黑虎翻子”、“鷹手翻子”、“劈掛翻子”等等,就是“翻子拳”與其他拳種的融合而產生的新流派。然而萬變不離其宗,也就是不能改變“翻子拳”以及所融合拳種的精髓。

2.再來看看武術的民間文化特征

民間文化是相對官場文化而言的。民間文化是老百姓的文化。武術作為紮根於民間的文化形式,它必會符合民間大眾的需要和審美觀點,尤其是在思想意識方麵,很少受官方主導。武術界常講武術的技、藝、術、理與“儒釋道”的關係。儒釋道三家思想雜糅並存恰恰是千百年民間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