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武俠文藝(2 / 2)

到了梁羽生、金庸、古龍等人的筆下,武術被賦予了人格、性情、感情,體現出禪思、道學、儒家理念。就像“降龍十八掌”的剛正不阿,“九陰白骨爪”的陰毒邪惡,“打狗棍”的俗中見趣,“玉簫劍法”的詩樂其中,大力金剛掌的體現禪思,太極拳的體現道學,“黯然銷魂掌”的孕情其內,“獨孤九劍”的孤傲情懷,“乾坤大挪移”的矛盾辯證。武功之中有情在、有義在、有理在。尤其是每種武功都有著相應的拳經拳譜為理論指導,有著極強的哲學味道。由於對拳理闡述的頭頭是道,讓人感覺它就是一種極有根基源遠流長的功法,不由人不信。這種描寫把單純的武術提高到武學、武道的高度,體現了現代習武人的一種追求,也啟發了現代武人研究武術的方法和方向。武功雖“虛”而有實際意義在。

至於劍客口吐劍光,指發劍氣,騰雲駕霧,身懷法寶,均屬怪異一類,世間無有。看個熱鬧而已。

(三)雙向影響莫小覷

武俠文藝作品與現實中的武林、武術人的關係絕不僅僅是讀者與作品的關係,而是相互影響、共存共榮的關係。

首先是武林、江湖對武俠作品的影響。武俠文藝作品是武林文化、江湖文化原生態的反映。武俠文藝作品描寫的江湖世界、江湖道義、江湖義氣、江湖行當、江湖拜盟、春點黑話、江湖綽號、門派門戶、乃至江湖恩怨、複仇報恩,莫不都曾是現實武林中的存在。豐富多彩的武林傳說,形形色色的武林人物,各具特色的拳種門派,紛繁複雜的招法功夫,稀奇古怪的武器兵刃,是武俠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是武俠文藝賴以生存的基礎。從清代早期的俠義小說《兒女英雄傳》、《三俠五義》到民國時期的《蜀山劍俠傳》、《江湖奇俠傳》,再到梁羽生、金庸、古龍等人的新派武俠小說,及根據他們的小說改編的影視,武俠文藝已逐漸達到了成熟的階段。然而其所受武林江湖的影響依然如故,不管是從現實中直接得來還是從書籍中間接得來。但作為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卻不能照搬生活。武俠文藝“是成年人的童話”,強調出它的虛擬色彩。武俠文藝作品尤其是新派武俠小說所表現的江湖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是與現實社會完全不同的世界。武俠文藝所塑造的人物也是虛擬世界的人物,在現實中是找不到的。如果現實中真有如文藝作品描寫的這麼一個江湖和這麼多俠客,這個社會恐怕早不宜居住了。如果文藝作品中的俠客們真的生活在吃喝拉撒睡柴米油鹽茶的現實中,俠客們的豪情萬丈也該沒有光輝了。

其次,武俠文藝作品對讀者、對武人、對武林、對江湖影響十分廣泛深遠。武俠文藝作品歌頌了武俠見義勇為、重義輕生的精神,歌頌了武俠以愛國拯民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歌頌了武俠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醜的鞭撻,樹立了十三妹、歐陽春、徐良、蕭峰、郭靖、張無忌、令狐衝、楊過等一批英雄偶像,對廣大讀者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培養見義勇為的精神品格產生了積極影響,這無疑是武俠文藝值得肯定的一麵。

然而,由於“江湖”是武俠文藝離不開的話題,描寫江湖免不了混雜進文化糟粕。過度渲染江湖義氣,快意恩仇,奇異武功,率性而為和個人英雄主義,對缺乏辨別是非能力的青少年來說,難免產生負麵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就發生過多起中學生離家出走去峨眉山尋仙訪道,模仿武俠結拜成團夥互相打鬥鬧事,講義氣包庇流氓壞人的事件。以至一時間武俠小說成了禁書。這是武俠文藝的負麵影響。

武俠文藝的另一個大影響是過去常被武林、武術人、江湖社會、綠林草莽當做教科書。他們模仿作品中的情節、方法、作為,將作品中的人物作為門派、幫會的供奉偶像,將作品中描繪的禮節、禮數、禮儀作為仿效的範例,甚至將作品描述的武功當做真實的功夫去學習實踐,而不加分辨是真是假。這種現象到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還有。義和團供奉的崇拜偶像關公、趙雲、孫悟空、豬八戒、黃三太、黃天霸等都是從通俗小說、俠義小說中搬請來的。這些不相幹的人物被供奉在一起,不倫不類,荒誕無稽。然而它說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我國底層老百姓的知識、學問、觀念大多來自小說、評書、鼓曲、戲劇等文藝作品。武俠文藝對我國底層老百姓的影響實在不可小覷。

廣大具有俠義人格、俠義情結的民眾是武俠文藝作品的忠實讀者。這一個龐大的市場需求造就一支雄厚的出版製作隊伍,造就一批武俠文藝作家。這是武俠文化現象為我國獨有的原因。如何讓武俠文藝作品擺脫已有的創作模式,更好地為當今社會發展服務,倒是今日的武俠文藝作者、讀者、出版者都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