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之武術書籍,假托他名之事甚少,拉大旗作虎皮之事可很多。至於東拚西湊、剪剪貼貼、明剽暗竊、胡說八道的現象更可以隨手拈來。
且舉幾個涉及本門“戳腳翻子”的謬誤為例。
有本書說“戳腳拳”屬於“逍遙派”。這大概是在和金庸的小說掛鉤。書中有108種單腿的踢法。實不知這一條腿、髖膝踝仨關節怎麼踢出108種花樣來。所以他將劈叉也算作一腿。按先師吳斌樓的說法,戳腳所謂108腿,是指每腿18種腿法分上中下三盤來踢,共54腿,左右腿合踢為108腿。並非是一條腿踢出108種花樣。實際上18腿中還要加上一些暗腿。“戳腳翻子門”還有108連環腿的說法,是說戳腳的各種腿法可以互接互聯,任意組合,連環使用。我在《為先師做秘書瑣憶》一文中對108這個數字做過介紹。簡而言之,對108這個數字不能狹義地理解成具體的一個數,它在此是個虛數,意指其多。所言108連環腿,乃取其變化無窮無盡之意。連環腿可以任意組合,遠不止108之數的。又有人說戳腳腿法為九九八十一種。其實,“戳腳翻子”門拳經《溫家教育術》中明明寫道“鴛鴦腳即是九腿十八翻,一腿變九手,共其數目八十一手”,這裏說的是“手”,指的是手法,也就是技法,而非單指腿法。
有本書寫了“燕青翻子拳”的十八個套路,說是宋時周同傳盧俊義,盧俊義傳燕青。這顯然源自揚州評話。至於套路,我的老師吳斌樓說:20世紀初,老家隻有“燕青十八翻”的技法,套路已經失傳,隻留有幾冊老拳譜。1935年,先師吳斌樓參加民國六屆運動會時,遇見湖北選手姚誌廣,知是“戳腳門”前輩大師姚振芳之後,身懷燕青翻子絕技。先師不恥下問,依老譜和姚誌廣整理出“燕青翻子”套路數趟。這說明起碼北京的“燕青翻子拳”是1935年後吳斌樓整理並傳授的。1960年前後,吳斌樓隻傳出兩趟“燕青翻子”套路。第一趟名“觀花”,第二趟名“三攔手”。三趟以後的套路均沒有名稱。直到1977年吳斌樓去世,他也隻寫出八趟套路的動作譜,油印成冊,發給學生,並傳出這八趟拳。此外還有第九第十各有20個動作的套路動作名稱,無譜,傳人無幾。吳斌樓明確寫道:這個燕青不是指的《水滸》中的燕青,燕指雙翅,青指寸擊,指的是技法。值得質疑的是吳斌樓的說法為什麼與這本書的說法不一致?書中所載的前八趟套路是不是吳斌樓所寫的拳譜?十八個套路均有名稱,如《燕青藝》、《撲地綿》、《金剛拳》、《勾掛拳》、《迎風連環掌》、《連環拳》、《龍虎拳》、《風擺荷葉掌》等,是什麼含義?是吳斌樓所傳的嗎?燕青“八大開”是指八個套路嗎?燕青一條龍又是什麼意思?該書都沒有解釋。該書剽竊了不少他人的作品,由於寫文章的人屬於不同的流派,而剽竊者卻兼收並蓄,絲毫沒有察覺其中的矛盾之處,甚至完全相悖的觀點,令人驚愕。
我以為,寫武術技術方麵的文章,一定要講究科學性,一定要負責任,來不得半點想當然。撰寫傳統武術著作,要如實記述。自己創編的新東西,就不要非頂個“傳統”的帽子。
(三)撰寫武術文史重在實事求是
至於寫武術文史文章,重要的是實事求是,切忌胡編亂造。用一種不嚴肅的遊戲態度對待曆史和人物,不解釋、不考證,隨心所欲地拋出一些驚世駭俗的所謂觀點和“史實”,將文史著作當做言情、武俠小說一般來寫,會使文史資料喪失了真實性和可信度。例如有一首“翻子歌訣”,筆者所見河北雄縣老拳師劉致祥所傳老拳譜首句是“洛豐留下翻子拳”,後在一本雜誌上發現寫作“洛串留下翻子拳”,這也許是筆誤。又在一本翻子拳著作中發現該歌訣寫作“武穆留下翻子拳”。這讓後學青年如何理解呢?嶽武穆留下翻子拳可有曆史依據?
再如,發生在本門派之中的“吳斌樓保鏢”一事,事實上是鏢師通過談判解決了打劫,通過演武贏得聲名和信任,我也是這樣寫的。可後來在一篇介紹吳斌樓的文章中,將這一段描寫得天花亂墜。如果是寫小說,那當然無可厚非。既是介紹實打實的人物,怎可信口開河?盡管他是在誇先師武藝高強。無獨有偶,居然有文章稱吳斌樓“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武協副會長”。這些頭銜和職務也能胡寫嗎?吳斌樓不過一民間武師,隻當過首屆北京武協委員,何曾當過全國政協委員?何曾當過北京武協“副會長”?何況,武協是稱主席副主席,不稱會長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