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則是一位武藝高強的人。辛棄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其崇高,而他又是一位精通武藝的愛國者。他成長於金人統治之下,激於宋室危亡,人民塗炭,毅然加入抗金的農民義軍。義軍一個叫義端和尚的頭領叛變投敵,出賣義軍。辛棄疾趁夜隻身潛入敵營刺殺義端,將其首級及其偷走的義軍印信帶回,大滅金人銳氣。他的愛國思想,豪邁情懷,雄心壯誌,過人膽識以及高超武藝都反映到他的豪放詞作之中。且看他的代表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裏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
這首詞字裏行間透著“橫絕六合,掃空萬古”慷慨縱橫的氣概。酒醉時,睡夢裏,都在用兵打仗,指揮殺敵,立功報國。這種以英雄自許又以英雄許人的豪情又豈是一般書生和一般武夫所能做到的!
(四)明清以來習武文人不少見
宋朝以後,有文化的武人多起來,習武的文人也不少見。到明朝這種現象更加普遍起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主張選拔文武全才的人才,反對文武分途,所以明朝初建近百年間沒有開設武科考試。到了天順八年(1464)頒布《武舉法》,恢複武舉,依然是文武並重。在考武藝的同時,還要考策論,即考文化課。於是明朝的文人多習武,武人也多有文化。像天啟進士盧象升,本是文人,但“暇即角射,箭銜花,五十步外發必中”。類似事例實不少見。在這種政策和社會風氣之中,明代留下了大量的涉及武術的著作,為今日研究武術史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這些著作的作者,既有俞大猷、戚繼光、何良臣等有文化的武將,也有唐順之、茅元儀等善武的文人,還有文武兼通的民間高手,如程宗猷等。
滿清入關後,為避免人民反抗,嚴禁民間練武。然而,這進一步激化了滿漢民族矛盾,民間習武活動或公開或隱蔽,反而愈演愈烈。出於反清目的,不少文人熱衷研習武術。他們個人成為文武兼備的學者,對武術運動則給予了極大地推動。像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他的兒子黃百家,清初學者顧炎武、王夫之、王餘佑、陸世儀、顏習齋、李恕穀等。他們不僅在學術上留有大量著作,在武術上也多所建樹。他們還教導弟子學生習武,推動了清朝大量知識分子習武的熱潮。很多拳種門派也湧現出一些有文化的習武者,像“太極門”的武禹襄、李亦畬、孫祿堂,萇家拳的萇乃周等都不僅武藝高強,而且留下大量關於武術的文章。
還有些文人竟成為一個拳種門派的創始人。如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詩人、書畫家、醫學家傅山(號青主、真山、僑黃……1607—1684)。他傳下的拳術稱之為“傅拳”。傅山武功得自壽陽縣五峰山還陽子道長(俗名郭靖中),屬道家“龍門派”武功,傅山為第六代,道號真山。關於傅山及其子傅眉武功高強的記載,可見《陽曲縣誌·卷十五文征壽髦先生傳》,以及傅山本人的詩文和醫學著作。其中關於打禪練功,以氣功治病的記載屢屢出現。說明他的武功是武術與氣功結合的功夫。民間傳說《傅山飛筆點太原》則又是一個佐證。相傳太原城門上“太原城”匾額年久剝落,“太”字少了一點。傅山知道後,在箭杆頭上裹上棉花沾上墨,挽弓射去,不偏不倚,補上一點,足見他箭法之神。傅山遺著頗豐,包括文、史、詩、醫等方麵有二十餘種。關於武術有一冊《傅拳圖》存世,載有66個套路動作名稱和圖像,還有傅拳六路的記載。有武術家說該拳為龍門派所傳綿山太極,這為傅拳與太極拳的淵源關係又提出了一個研究課題。
民國以後有大量武術專著問世。著作者薑容樵、金警鍾、金一明、許禹生、陳子正、郭成堯、徐哲東、孫祿堂、楊澄甫、李景林、吳鑒泉、吳圖南、王薌齋……都是赫赫有名的武術家,又都用嫻熟的文字寫下了習武經驗和體會、寫下了對武術的理解和見解、總結提煉出理論精華。他們中既有通文的武人,也有善武的文人,實是文武全才的人。他們是值得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