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文人與武術(1 / 2)

孔子身具神力,“能拓國門之關”;享有“建安三曹”美名的曹操父子就是文武兼習的典範;唐朝文人不僅習武,而且在多姿多彩的體育活動中留下了他們活躍的身影……

在封建社會,文人不屑武事,武人不嫻文字雖是普遍現象,但仍有許多文人嗜武、武人通文的典範,由於他們的努力,從而為中華武術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曆史文獻。

我們通常所說的“文人”,過去指的隻是識文斷字,能寫文章的人。他們被認為通古博今,對自然、社會有思考,有認識。我們通常所說的“武人”,過去指的是舞槍弄棒,有武藝,能打鬥的人,認為他們通軍事曉兵法,擅長搏擊之術,能通過身體力行維護社會公平公正。

(一)春秋時期文武並重

縱觀曆史,兩三千年前的古人們講究的是“文治武功”。“文武並用”是人們求仕的方向。那個時候,文人並不輕視武人,相反,自己也重視身體的鍛煉和武藝技術的學習。這可以追溯到“文聖”孔子。孔子從小勤奮好學,他說:“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他多才多藝,能文能武,身體魁梧健壯,精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這射(射箭)和禦(駕車)可說都是和武藝密切相關的體育運動。正因如此,孔子身具神力,“能拓國門之關”,就是能舉起頂城門的大門閂。他教育弟子要文武並重,對有勇力武藝的學生特別喜愛。像有“卞莊之勇”的子路和“寧鬥而死”的公良孺,都被列入孔門深通六藝的七十二賢人之中。

當時還有墨家學說的創始人墨子,他把射藝等武藝項目列為弟子必修的重要科目之一,並且主張重賞善於射禦的賢者,為此,他的學生多精於軍事攻防之術,頗具俠客武士之風,“皆可赴火蹈刀,死不旋踵”。

(二)漢唐文武兼習

漢高祖劉邦一生馳騁疆場,得天下於馬上,於是崇尚武功,輕視儒士。當政的公卿多是武勇有功之臣,由此造成尚武之風。一些文人學士棄書學劍,投筆從戎,以期立功封侯。武帝時連名揚天下的才子司馬相如也“少時好讀書擊劍”,滑稽大王東方朔“十五學擊劍”。漢武帝後來采用儒士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以賢良、方正、文學、能言、極諫、孝廉等名目選拔大批儒士為官。這種整治措施使大多數儒生逐漸拋棄了“文武兼習”的風尚,隻知攻讀經書,開始鄙薄武事,甚至羞言兵戎,文武分途的現象才逐漸明顯。然而終未形成氣候,以至到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之時,文人習武仍是綿綿不絕。像在文壇上享有“建安三曹”美名的曹操父子就是文武兼習的典範。橫槊賦詩的曹操自不必說,其子曹丕“六歲而知射”,“八歲而能騎射”。登皇帝位後仍常馳馬彎弓“逐禽輒十裏,馳射常百步,日多體健,心每不厭”。他還精於劍術,曾學擊劍於王越之徒史阿。他在《典論·自敘》中還記敘了他同奮威將軍鄧展進行的一場擊劍比賽,以虛實相間的技法戰勝了鄧展。曹操的另一子曹植也是文武全才,不僅文思敏捷,才華橫溢,能七步成詩,而且工於騎射之術,毫不遜於曹丕。

唐朝是經濟繁榮的時期。唐代文人是這個時期比較活躍的階層。他們不願做腐儒,多具備積極進取的精神,力圖施展個人才華,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唐朝不僅創造了文學史上輝煌的“唐詩時代”,也留下了許多狂放不羈文人們的風流逸事。文人不僅習武,而且在多姿多彩的體育活動中留下了他們活躍的身影。如詩仙李白好擊劍,詩聖杜甫好蹴鞠,也就是喜好踢足球。唐詩中有許多描寫擊劍、騎射、馬術、馬球、蹴鞠、圍棋等內容的詩篇。像李白的詩句“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就是例證。

(三)宋代不乏武藝高強的文人

宋朝是文武分途的頂峰。宋太祖尚文抑武的政策使文人的地位大幅提高,武人即使屢立功勞,其地位仍不能追上同等級的文人,就如北宋大將狄青,行伍出身,應召戍邊,與西夏軍隊進行了25次戰鬥,負傷8處,所向披靡,人莫敢當。因功受到名臣範仲淹重視,授他一部《左氏春秋》,從此,他刻苦攻讀,學習古今兵法,成為一代名將。然而也隻升職為樞密副使。皇祐四年(1052),他率兵三萬平定了儂智高之叛,次年才升任正職,然而三年後(1056)又降職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這種政策下,不僅文人不屑於習武,連一些武狀元如既中武狀元又中文進士的江伯虎等也以從軍為恥。而武狀元林標在高中榜首之後,主動向主考官辭謝,不肯就任武職,原因是不能忍受“苔棰之辱”,就是上級對下級的體罰。他終於沒有效力軍隊,而是出任了地方官。宋朝曾設立武學,在重文輕武的風氣下,名額隻有一百位的武學常有招不上生員而停辦的尷尬。

然而宋朝武科考一改唐朝隻重武藝的做法,增加了策論的考試,從而對武人學文化有了促進。相比之下,宋朝的武進士、武狀元的文化素質整體較高。

凡事都有例外,雖然宋朝重文輕武,但絲毫沒有減少文人習武的動力,文人不僅重視武藝,還重視武術養生功能的開發。像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蘇軾就寫過不少關於養生運動的作品,如《問養生》、《續養生論》、《養生頌》等,並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簡易的引導法。提出“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便,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的鍛煉主張。大文豪歐陽修也注重養生,主張“息慮、絕欲、練精氣、勤吐納,專於內守,以養其神”,“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理學家朱熹則愛好“靜坐”、“調息”。他在“導引”一詩中曾說“居心無物轉虛明”,“九轉功夫早晚成”。這三位大文人所愛好的養生術,其實就是中華武術中的內功,或內養功,屬中華武術的另一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