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武人都沒有文化,或有文化但不屑於去總結、整理、記錄有關武術發展的內容。而文人看不起武人又是封建社會的風氣。
都說我們中華武術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可是,自有文字以來至“文革”時期,關於武術的發展史,關於武術技術的闡述分析,卻沒有一部係統、翔實的文獻。至於多達一百有餘的拳種門派,有的連自己門派的源流世係都說不清楚,把起始源頭歸到某個查無實據的人物身上的事例比比皆是,這難為了“文革”後的武術家們,在浩瀚的史書、筆記、典籍、軍事著作中,從數以億計的文字中,找出關於武術或和武術相關的隻鱗片爪的記述,總結歸納出武術的發展和演變曆程,寫出中國武術史,傳統武術史將武術的誕生推溯到遠古人們的狩獵、生產、戰爭、角抵、武舞、祭祀等行為,證明我國武術曆史之悠久,文化底蘊之深厚。
那麼曆經幾千年,各個時代的武人們都幹什麼去了?怎麼就沒有幾個有識之士寫幾部專門的武術著作、武史著作呢?直使得當今武術家嘔心瀝血地翻故紙堆,冥思苦想地去做推測、聯想、判斷!
(一)史上武林即少文
說到底,是幾千年中,純粹的武人都沒有文化,或有文化但不屑於去總結、整理、記錄有關武術發展的內容,而文人看不起武人又是封建社會的風氣。有秦以來文官製度形成的概念就是奪取政權靠武功,治理國家靠文治。也就是說當政權鞏固,天下太平的時候,“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官開始當權,武人就要靠邊站了。這個武人,多指統率千軍萬馬的武將。武將的地位不為人看重,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武將尚且如此,那些不懂軍事隻曉得搏殺的武夫就更不在話下了。其根源在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夫”處在被統治被支配的地位,誰又會重視你所掌握的技藝呢!
我們再來看看過去的武科考選拔的是社會上哪一部分人士。當年武科考對應試者是有限製的,要查明家庭、身世、背景、經曆。盡管如此,應試者不外三種人,一是學業無成,謀官無望的紈絝子弟;一是知識貧乏、身體強健的好鬥之人;三是武藝在身,立誌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武士。然而在文官製之下,社會上已形成對武人輕視甚至鄙視的氛圍,俗話說“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人們在謀取仕途時,常常是“從文”不成,才把“事武”選為另一條出路。重文輕武在唐朝後期就很突出。一些勇武戰將,除非有特殊戰功如郭子儀者,很少能列入史冊。而宋朝推行尚文抑武的政策,使武人的地位更為低下,民間武人更多淪落到瓦舍勾欄之中。自此,“文章家莫或留意於小技,而精於槍者大抵無文”似已成定局。
即使個別有文化的武人,大多也並不熱衷於撰寫武術著作。因為他們怕耽誤工夫,影響自己練功。
“內家拳”大家王征南對其弟子黃百家整理《內家拳法》頗加讚許,他說:“餘以終身之習,往往尤費追憶,子一何簡捷若是乎。”表示自己終生反複練功是為了加深對技術的記憶,而黃百家用文字記錄下練法,把這一切變得簡單了。然而他也指出黃百家“子藝自此不精矣”。可見,在眾多武人眼裏,練功與寫作是一對矛盾。整天爬格子的人練不成高深武功。這種看法並非沒有道理。就以現在出版的一些武術書籍為例,洋洋灑灑幾十萬字,還要配圖配照片,哪一本不得寫個一年半載?武功與著作雙豐收的例子不多,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當然,也有許多武人不是不想總結整理武術文獻,奈何“不嫻文字”,所謂“茶壺裏煮餃子,肚裏有貨倒不出來”,隻能法法口傳,給後人留下許多無奈。
(二)武林少文的弊病
那麼,文人不屑問武,武人不通文化的弊病是什麼呢?
一是可信的文字資料匱乏。都說中華武術有幾千年曆史,可幾千年中沒有一部關於武術發展的完整文字記錄,那些夾雜在二十四史中涉及武術武功的隻言片語,嚴格地講並不是武術史料。而宋代的《武經七書》,明代的《武編》、《陣記》、《紀效新書》等也不是武術專著,而是軍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