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北平國術館曾向學員印發《藝術明言》講義,乃是將曆朝曆代名人關於所謂武術的論述結集一塊,涉及道家導引發明、華佗五禽戲、達摩十八手、易筋經十二式、福海禪師行功法、陳希夷坐功、八段錦,等等,作為國術史講座的資料。僅就這一份講義所涉及的武術論述,實在也少得可憐。而達摩十八手、易筋經十二式等冠以達摩所創的說法也有悖於曆史真實。
按說,研究武術史離不開各拳種門派的發展史,可哪一個拳種能拿出曆代文字記載的真憑實據呢?“戳腳門”說戳腳是宋朝鄧良道長依珠算九歸所創,“查拳門”說查拳始自唐朝抑或明末清初回民拳師査密爾,“形意門”說該拳創自南宋嶽飛,“太極拳”說該拳是宋朝武當山道士張三豐編創,“孫臏拳”說該拳傳於戰國軍事家孫臏,“唐拳”則說該拳傳於唐朝李元霸……某門拳術史追溯的越久遠,就越缺乏令人信服的史料,隻能歸結為傳說。倒是近二三百年間的名拳師有據可查,諸如“形意拳”姬際可,“太極拳”陳王庭等。沒有文化致使各拳種的門人們連本門拳史、祖師爺是誰都說不清楚,往往追溯三代便已很了不起了,難道不可悲嗎?
二是主觀臆造以訛傳訛的成分多。我在《四大明杆和“齒白春溫”》一文中曾提到一位作者在其著作中說“宋朝有四大名門,乃‘赤伯蠢溫’”,這種無中生有的結論,隻有缺少知識又不負責任的人才會憑主觀想象信口雌黃。由於這個觀點出自號稱武術家人之口,於是不少後學加以引用,甚至加以發揮,說“戳腳翻子”“最初的源起來自春秋著名軍事家孫武流傳下來的四大名門:‘赤、博、春、溫’之一的溫家流派”。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想當年,曾有練猴拳的稱自己是“大聖門”,意為孫大聖所創,這是典型的主觀臆造。後有將小說人物作為本門的創始人,諸如《三俠劍》中的勝英,《水滸》中的燕青。也有依照小說中的功法自創拳種門派,將小說家言演變為現實,如近年傳出的有人是“九陰白骨爪”和“降龍十八掌”的傳人,這就當做笑話聽吧。
還有的人對本門前輩的事跡任意加以誇大,諸如誰誰打了哪位名家,有什麼絕招秘籍、過人本領,得到哪位和尚、道士、隱士的傾囊相授……這些個傳說往往多種版本,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如不加核實,任意誇大,不僅會讓人對一些前輩高人提出質疑,還會損害那些前輩高人的清譽。這是缺少記載造成的人雲亦雲、添油加醋、以訛傳訛。即使出於好心,也易辦成壞事。
三是武術理論的缺乏與混亂。許多拳種門派沒有像樣的拳經拳理,有的門派甚至連拳譜都沒有。在學拳過程中靠的是口傳身授。如果師父故去,弟子又將所學遺忘,這技藝就失傳了。有拳譜的自然要好一些,但有的拳譜並沒有動作說明,隻有動作名稱,而動作名稱又過於概括和抽象,光看動作名稱難以理解動作過程和要領,諸如“懶紮衣”、“滴水勢”、“十麵埋伏”、“順水撐篙”、“靈貓捕鼠”、“美人認針”等等,此種記錄是難以準確傳承的。就如戚繼光三十二勢長拳,如今誰還會?這還是有譜有動作說明的,那些沒譜沒動作說明的呢?
說到理論,純粹武人傳承的拳種對此多是捉襟見肘。沒有理論指導的拳種,似乎它沒有經過從實踐中總結理論、再由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其實凡是成熟的拳種並非沒有這個過程,隻不過因為沒有總結罷了。而近代個別拳家,又為了使自己習練的拳種能有理論,不是從自己的門派中總結提煉,而是從別門中抄襲,結果造成閉門拳種與敞門拳種、長拳與短拳、南拳與北腿、內家與外家等不同類的武術在認知上的混同,反而令人不知所雲。
文人不屑武事,武人缺少文化,實在給中華武術的發展帶來了許多麻煩和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