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武諺與拳詩(1 / 3)

武術諺語總結的是前輩武人的練武經驗、格鬥經驗、養生經驗、闖蕩江湖的經驗……

過去武人創作拳詩時又多使用字麵看似形象內容卻很抽象的詞彙表述,遣詞造句夾雜古文,不夠通俗。

武術的通俗文化特征既體現在綽號上,也體現在武術諺語、武術詩歌方麵。

(一)武諺

諺語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固定語句。它具有通俗、簡練、形象、富有意義的特點。像“活到老,學到老”,“隻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有的諺語簡直就是群眾口語的白描,通俗易懂、毫不晦澀,像“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諺語是民間底層大眾的語言,有的諺語難免粗俗,像“風是雨的頭,屁是屎的頭”。所以古代文人對諺語常給以蔑視。在古書中,諺語被稱為“鄙諺”、“野諺”、“俗諺”、“裏諺”、“鄉諺”,說明諺語是屬於“下裏巴人”的語言。然而諺語用精辟簡練的語言反映大眾生活和鬥爭的經驗,有著極強的針對性、正確性和實用性,因此,它能夠廣泛、長時間地流傳,並成為中華民族語言寶庫中的重要的瑰寶。

諺語大體可分為農業諺語、行業諺語和生活諺語。以農業諺語為最多,涉及氣象、農時、勞作、收獲等諸多麵。像“早霧晴,晚霧陰”,“桃三杏四梨五年,棗子當年能賣錢”,“白露收高粱,寒露打完場”。農業諺語有著地域差別,如河北農諺“驚蟄春分,栽蒜當緊。清明穀雨,瓜豆快點,立夏小滿,澆園防旱……”安徽則是“驚蟄快肥地,春分犁不閑,立夏點瓜豆,小滿不種棉……”等等。行業諺語有著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的專業諺語,像“酒香不怕巷子深”,這是賣酒的;“井淘三遍吃好水”,這是打井的;“開店要開典當鋪,先拿錢來後取布”,這是開當鋪的;“買賣不成仁義在”,這是買賣行通用的。生活諺語則涉及方方麵麵,像涉及政治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涉及勵誌的“人憑誌氣虎憑威”;涉及修身的“仁義為友,道德為師”,“靠著勤的,沒有懶的;靠著饞的,沒有攢的”;涉及治家的“克勤克儉,有吃有穿”;涉及社會常態的“賣瓜的說瓜甜,賣醋的說醋酸”,“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牆倒眾人推,鼓破亂人捶”……

武術諺語應當屬於行業諺語,它總結的是前輩武人的練武經驗、格鬥經驗、養生經驗、闖蕩江湖的經驗,用來指導習武者做人、行事、練功、格鬥、傳藝、養生及社交。在傳統社會中,簡單明了、形象生動的諺語對於大多數沒有文化的習武者來說則是解渴的甘霖,大大提高了文盲習武者的領悟能力,著實是習練中國武術不可不知的重要內容。

武術諺語大體可分為這麼幾類,即武技類、武德類、學藝類、養生類四種。其中以武技類的諺語為最多。在這一類諺語中,包含指導練功的,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拳打千遍,身法自現”;“未學功夫,先學跌打”;“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包含技法要領的,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刀口”;“根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步不活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包含格鬥原則與格鬥經驗的,如“彼斜我正,彼正我斜,以靜製動,後發製人”;“以短逼長,以閃為進,以活為主,以速製慢”;“上打陽,下打陰,兩邊打肋中打心”;“上步六合手,打不贏就走;上手五花炮,打不贏就跑”。還有包含對功理功法總結的,如“勢斷勁不斷,勁斷意不斷。形斷意連,勢斷氣連”;“聚氣成力,以氣催力,吐氣發力”;“打拳要長,發勁要短”……武技類的諺語多產生於各門各派,因此帶有拳種門派的特點,像“彈腿四隻手,神鬼見了都發愁”,這是“彈腿門”的;“一見屁股調,便是戳腳到”,這是“戳腳門”的。而在格鬥技擊方麵,有些諺語又是通用的,如“手去腳不動,打人不能勝。腳踢手不出,打人必負輸”;“練時有定勢,用時無定法”;“不招不架隻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等等。

在武德類諺語中,首先是強調武德的樹立,如“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學德”;“心正則拳正,心邪則拳邪”;“拳以德立,無德無拳”。其次是強調武德的修養和自律,如“習武千條戒,最戒嫉妒心”;“嫖賭看似個人事,玷汙武林人品低”;“有麝自來香,不用大風揚”;“拳硬舌頭軟,舌軟也傷人”;“武人相敬莫相傾”;“十個把式九個吹,剩下一個還胡嘞”;“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在人前自誇口”。第三是強調武林間的交往,如“同是江湖客,不識也相親”;“行遍天下路,把式是一家”;“打得寬,不如交的寬”;“小心天下去得,莽撞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