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武諺與拳詩(3 / 3)

精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氣見天真。

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莫與人。

又如《五拳歌》:

龍踅飛騰健四肢,虎臥撲身消化食。

豹力勇猛精神壯,蛇遛隨行把病欺。

鶴翅扇動蹬活爪,鍛煉強身氣充實。

四、是講述拳術風格的,如《幺磨腿歌》:

幺磨為小巧連環,進退攻防一瞬間。

高低側正有明暗,閃展騰挪左右旋。

蓄力而發發即斂,斂後再發無休閑。

由裏及外身鬥晃,剛猛隻在內中含。

這詩寫出了幺磨腿要練出“連環不斷”的風格。五、是講拳種內容的,如《教門彈腿歌》:

昆侖大山世間傳,名曰彈腿奧無邊。

頭路衝掃似扁擔,二路十字人拉鑽。

三路蓋錘雙披打,四路轉磨生奇關。

五路栽錘登來益,六路堪管封畢然。

七路雙稱十字腿,八路莊跺如轉環。

九路碰鎖重閃門,十路栽花如箭彈。

十路彈腿的內容特點盡融於一詩。

六、是講套路結構的,如《通背拳串珠歌訣》:

通背串珠休要忙,上前三步站當場,

轉身挪步開門式,兩手微伸對胸膛,

開拳先打踏掌法,緊跟中拳把他傷,

進步照樣一順式,翻身換掌後敵防,

……

再如《鞭杆歌訣》:

右手提鞭凝神站,提擺扣蹲開步按,

掛點挎扣擰手腕,縮身挎提迎麵鑽,

並步劃背單把握,轉身裹掩緊架戳,

……

詩句的順序就是套路的動作順序,甚至有的詩句中的主詞就是動作的名稱。七、是講技擊動作的,如《翻子拳歌》:

……

直拳打法最簡便,不招不架直向前。

泰山壓頂用猛劈,連劈帶挑是截攔。

橫能破豎豎破橫,橫出直入暗舒肩。

崩拳就是挑打式,連挑帶砸防護嚴。

摔拳本是翻拳變,上提下滾左右旋。

捋手本是順手帶,一收一放緊相連。

纏法要用纏化勁,纏化用義即粘連。

……

這幾句極其明了地講述了直、劈、橫、崩、摔、捋、纏七種手法的使用方法。這幾句詩相當於口訣,記住口訣,就可以照著練,就可以成功。

八、是講技擊法則的,如《形意打法歌訣》:

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

拳如炮形龍折身,遇敵好似火燒身。

……

頭打起意站中央,渾身齊到人難當,

腳踩中門奪他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

再如《太極拳打手歌》:

繃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粘隨不丟頂。

九、是講內功練法的,如萇家拳《陰陽轉結歌》:

陰轉陽兮陽轉陰,陰陽轉結互有根。

欲知陰陽轉結理,還向陰陽轉處尋。

再如《五行能司》:

肝司主持居震東,脾能統攝在中宮。

心主離火神變化,腎能贏滿氣力充。

欲知肺家何所司,分布節製是其能。

五行妙用真如此,會得呼吸自精通。

拳歌在寫作上是不嚴謹的,重複用詞處甚多,而且不講究平仄音律,有時甚至不押韻。有的拳歌又為了追求音律效果,亂用多音字,錯別字,忽視內容的表述,反而會造成語焉不詳。但拳歌在中華武術傳承中所起的作用卻不容小覷。它不僅幫助習武者掌握拳術風格、套路結構、技法要領,而且由於拳譜中拳歌的出現,增加了拳譜文獻的分量和文學性,凸顯了武術的文化色彩。這是外國搏擊術所無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