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藝類的諺語一方麵注重於教,一方麵強調於學。在教的方麵,師明徒賢是最受推崇的,如“嚴師出高徒,師嚴道更尊”;“名師出高徒”;“師父不明弟子拙”;“不經一師,不長一藝”;“尊師要像長流水,愛徒要像鳥哺雛”;“誤人子弟者,必被弟子誤”。在學的方麵,既強調苦學苦練的精神,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等。又強調學武的積極主動性,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藝在師,學藝在徒”;“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初學三年,天下去得。再學三年,寸步難行”。還有的是強調學藝的方法,如“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似我者生,像我者死”;“千拳歸一路,一路通,百路通”;“井淘三遍吃好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養生類諺語則注意強調練武的養生作用和以武養生的方法。“常常練武術,不用上藥鋪”;“打拳壯筋骨,踢腿活四肢”;“堅持練功,百病不生,半道歇功,百病叢生”。這是強調習武的養生作用。“走為百拳之長”;“酸多練,痛少練,麻不練”;“坐如鍾、立如鬆、行如風、臥如弓”;“拳後滿身汗,避風如避箭”。這都是講養生的原則和方法。
言簡意賅的武術諺語對練武人來說起到的是突出重點、把握要領的作用。但每條諺語所有的豐富內涵,仍需要師父作出解釋,才能真正發揮諺語的作用。尤其是對武技類的諺語,像“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這樣的諺語不加以解釋,是難以從字麵去領悟的。
筆者曾於1986年出版過一本《武術諺語釋義》的小冊子,現在看來,所收集的武諺不足十一,所做的闡釋也未見如意和深刻,然而總算是做了一件拋磚引玉的工作,期圖引起研究者注意。
(二)拳詩
拳詩、也叫武術詩歌、拳歌、拳訣、歌訣。從嚴格意義上講算不得詩歌。詩歌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是以高度精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具體講,它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樂性的特點。而拳詩,是專業領域的作品,它不需要表達感情,也不需要反映社會生活,更不需要講究嚴格的韻律。
拳詩其實屬民歌、順口溜、打油詩一類,多是習武大眾的口頭創作、口頭流傳,常常是短小、明快、清新。所用表現手法多是對比、比興、鋪陳、雙關等大眾口語常用的修辭方法。然而,由於武術的曆史悠長,古已流傳的一些拳歌,盡管是當時的民間俚語,拿到今天仍如讀古詩詞一般,需要加以解釋。而過去武人創作拳詩時又多使用字麵看似形象內容卻很抽象的詞彙表述,遣詞造句夾雜古文,不夠通俗,也會留下不解釋就難以領悟的遺憾。例如《進手進技法歌》:“鳳凰展翅最為高,進步煞身肘去求。肘對肘分拳送打,翻身踱子無左右……”這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都不是一目了然的,沒有學過這種拳的人難以理解,學過這種拳,沒得到師傅解釋的人也不會理解深刻。
多數拳歌是明白如話的,便於記憶和流傳。拳歌大體有這麼幾類:
一、是講武德的。如《拜師歌》:
薦師帶徒進道門,一炷高香起青雲。
三師引路佛門進,明暗二法左右分。
進門要走光明路,暗字以心欺壓人。
進門守規佛祖法,黑白分明自己身。
這首詩是強調習武者要走光明大道,做正大之人。二、是強調用功的。如《訓誡歌》:
進武門心堅誌固,學姿勢是得認真。
加功課莫要放過,功成就乃在自身。
文武好難學難買,自己藝焉到他人。
三、是講練武養生的,如《內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