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武人與綽號(1 / 2)

武人贏得一個綽號極不容易,保持一個綽號更不容易。武林中人,甘心服人的主兒極少,想取而代之的卻大有人在。一個綽號得以長久傳於武林,除了技藝的因素之外,人品道德的因素至關重要。

(一)武人大多都有綽號

過去武林名人,大多都有綽號。這並非武人獨有,其實是江湖社會的普遍現象,是江湖氣的體現。

像算卦相麵的常掛著“小神仙”、“神算子”的綽號幌子。變戲法的常有“快手劉”、“鬼手王”的綽號招牌。下大神的巫醫也會有“聖姑”、“仙女”的綽號。就拿在舊北京天橋謀生的江湖人士來說吧,有拉洋片的“大金牙”,唱滑稽二黃的“雲裏飛”,賣藥糖的“大兵黃”,唱滑稽大鼓的“架冬瓜”,說相聲的“窮不怕”,說雙簧的“大狗熊”,打拳賣藝的“孟傻子”,開跤場的“沈三”、“寶三”,練舉刀拉弓的“彈弓張”,等等。還有合稱“天橋八大怪”、“四大狂”的。這些人以綽號聞名江湖,有的人甚至綽號壓過真姓名,以至人們隻知其綽號,不知其真名實姓。如名武師“劉神仙”、“徐矮子”、“胡老道”、“關瞎子”、“滕黑子”、“胡一指”、“賣魚四”“鐵骨仔”等。

那些在江湖上橫行霸道、欺壓良善的黑道人士也都有綽號,像舊社會天橋一帶的“黑旋風”、“南霸天”,東四一帶的“鎮東四”,朝陽門外的“九龍一鳳”,前門火車站的小偷“大花臉”,前門果子市的“四霸天”、“十七爺”,以及“光腳王”王德清、菜霸“林家五虎”等,都是有名的地痞、惡霸、流氓。

武林人士有綽號的更多,隨手拈來,便成例證,如“楊無敵楊露禪”,“大杆子劉仕俊”,“閃電手張兆東”等等。

綽號是江湖社會的特征之一。

(二)武人綽號的由來

綽號的由來曆史悠久。五代時的王彥章,因其常使鐵槍衝堅陷陣,被人稱為“王鐵槍”。唐朝的勇將薛仁貴,因其愛穿白色戰袍,被人稱為“白袍將軍”。明代戚繼光在《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裏記述的幾位拳家也都有綽號,如擅腿法的“李半天”,擅拿法的“鷹爪王”,擅跌法的“千跌張”,精短打的“綿張”。這都是見諸史料的記載。

誕生於元末明初的小說《水滸傳》,寫了一百零八個帶綽號的草莽英雄。《水滸傳》是市井文化的寫照,是當時江湖社會的縮影。這從文學作品方麵對武人綽號給予了佐證。

到了清光緒初年,由《三俠五義》引領的俠義公案小說的問世,又將武人綽號的表現推向一個高潮。隻不過《水滸傳》英雄是反官府的,而俠義公案小說中的“英雄”則是保官府的。

縱觀《水滸傳》以來文學作品中關於綽號的描寫,大致可分這麼幾類:

一是表現身體形貌特征:如“豹子頭林衝”、“赤發鬼劉唐”、“雲裏金剛宋萬”、“矮腳虎王英”、“白眉毛徐良”。

二是表現身懷技藝超群:如“大刀關勝”、“雙鞭呼延灼”、“金槍手徐寧”、“雙槍將董平”、“沒羽箭張清”、“金鏢黃三太”。

三是表現具有獨特技能:如“神行太保戴宗”、“神算子蔣敬”、“神偷王伯燕”、“智多星吳用”、“神眼計全”。

四是表現性格性情特征:如“霹靂火秦明”、“急先鋒索超”、“拚命三郎石秀”、“沒麵目焦挺”、“活閻羅阮小七”。

五是以古人相比,如“小諸葛沈仲元”、“病尉遲孫立”、“小李廣花榮”、“賽毛遂楊香五”。

六是以其行俠仗義的品德行為為綽號,如“及時雨宋江”、“北俠歐陽春”、“南俠展昭”、“雙俠丁兆蘭、丁兆惠”,“小俠艾虎”。

還有就是以動物相比,突出其特征:如“火眼狻猊鄧飛”、“金錢豹子湯隆”、“白花蛇楊春”、“雲中鶴魏真”、“黑妖狐智化”、“翻江鼠蔣平”、“鼓上蚤時遷”、“金毛犬段景柱”……

江湖文化、市井文化,經過文人的加工形成大眾通俗文學,其影響力便更加廣泛,反過來又會影響江湖社會,並為江湖人士所效仿。

(三)武人獲得綽號的條件

武林人士綽號的形成是有條件的,不是每個練武的人都能獲得。

能獲得綽號的武人,通常具備這麼幾個因素,一是技藝突出,二是影響廣泛,三是能服眾。綽號的取得,多是江湖人士贈與,才能在江湖流傳。也有自封綽號,再憑綽號闖蕩江湖揚名立萬的。不管綽號來曆如何,它須得到本門認可、武林認可、江湖認可、黑白兩道認可。我曾說過先師“花鞭”吳斌樓的綽號來曆,他的專長是九節鞭和鞭裏加刀,綽號的來曆是保鏢途中遇匪較技,藝驚四座,由劫道的喊出“花鞭”二字。此後,一路上由綠林相傳,先師一路又以義氣待人,待保鏢而回,這個“花鞭”的綽號已在鏢路中傳開,且已得到這一路江湖人士認可。此後數十年,在武林中又未有閃失,才使這綽號一直流傳到新中國成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