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踢腿,規矩是“抬腿輕,落地鬆,踢起腿來一陣風”。比如打拳,規矩是“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行步似粘”。
習武,重點在“習”字上。民間武林認為,武術技術、武術能力的掌握是一個慢功夫,有道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認為一個人從兒童時期開始接觸武術,先由基本功練起,總得個半年一載才能打下根基,再學個三年拳械套路、技擊功法,才算入了門。此後須得實踐多年才能出師。出師後來到江湖之上,發現“人後有人天外有天”,才能領略“初學三年天下去得,再學三年寸步難行”的道理,才知“藝無止境”,從此虛懷若穀,更加努力,“活到老學到老”。
這個習武過程實在是太漫長了。
(一)循序漸進重在“序”
民間武林認為,初習武藝要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粗至細。所謂“正楷未精休要驟學草書,拳路不熟難以迅速神化”。總要從手形步形、衝拳推掌、踢腿活腰入手,從初級套路過渡到高級套路,再到拆手對練階段,最後掌握內外功法,似才完整。
拳諺雲:“舍本求末瞎胡鬧,循序漸進最為高。”學習武術,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逾越,每一個步驟都不能省略,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最後達到高峰。
(二)貴精貴博尤貴通
初學武術總要專於一門,精於一派,係統掌握,全麵了解,一句話,學武要有深度。隻有精通一個拳種,掌握它的特長和弱點,才能具有運用它甚或改造它的能力,才能具有了解其他拳種門派的能力。
精是博的基礎,博是精的延伸。博,便是跳出原有門派的窠臼,廣泛涉獵其他拳種,博覽多識,博采眾長,博古通今,一句話,習武要有廣度。做到“博”,可有三種形式。一曰略學,即對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做個粗略地了解。二曰速學,即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某個拳種流派的風格特點、技法要領而不深究。三曰跳學,即對不同拳種采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敢於舍棄,有的深入研究,有的隻記要領,有的粗曉大概,如此這般,即可開闊眼界,拓展思路,達到“博”的程度。
“博”、“精”是“通”的前提。不“博”不“精”,“通”字難言。通悟武術是習武者的終生追求。達到這個境界,便能在深度廣度的基礎上,將自己所學融化貫通,達到通曉拳法,見解通達,觸類旁通的程度;便能分辨真偽,判別高低,看出門道,見前知後,一點就通,一通百通。
(三)先規矩而後巧妙
武術作為技擊技術,講究的是“巧妙”二字。如何做到“巧妙”,那得先求“規矩”。因為“沒規矩不能成方圓”。
武術最講規矩。從基本功練起,一招一式必須合乎規矩。比如踢腿,規矩是“抬腿輕,落地鬆,踢起腿來一陣風”。比如打拳,規矩是“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行步似粘”。拳諺講:“把式把式全憑架勢,沒有架勢不算把式”,這個“架勢”就是符合規矩的“姿勢”。拳諺還說:“學拳容易改拳難”“一步練錯百步歪”這是指明不按規矩習武造成的不良後果。
但是規矩是死的,照著規矩練出來的武術與實用還有一段距離。符合規矩僅僅是學武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巧妙地靈活地運用武術。
巧妙含著兩方麵內容,一是善於綜合運用虛實、剛柔、長短、攻防的技擊法。二是善於通過對手的身形、步法、拳勢、眼神等的變化,判斷出他的攻擊意圖、使用招法、勁力大小,以及功夫深淺,從而采取相應的戰術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