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說習武(2 / 2)

沒有規矩難得巧妙。規矩和巧妙代表了武術水平的兩個層次。規矩易於達到,巧妙則有難度。拳師能以規矩授人,卻很難做到教人以巧妙。所以古語說:“大匠能喻人規矩而不能使之巧。”巧妙,是習武者心得體會的結晶。

(四)須知繁難簡更難

中國武術如此繁雜的體係,如此眾多的功法技法內容,加上一些別有用心的拳師故意將簡單明了的東西套上神奇繁複的外衣,故意將“真傳一句話”,變成“假傳萬卷書”,使生活在快節奏社會中的年輕人對武術望而生畏、敬而遠之。

武術絕不是越煩瑣越是高精尖,相反,它的最高境界,是精煉,是簡約。這個簡約是由繁複繁雜化出來的。拳諺說:“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這前半句是由繁入簡的成果,後半句則是功夫不到家的寫照。由簡到繁的習武過程是艱苦的,由繁到簡的過程則是艱難的。清末翰林潘齡皋先生曾寫過這麼一段話:

古歌辭貴簡遠,大風歌止三句A,易水歌止二句B其感激悲壯語短而意益長。彈鋏歌C止一句,亦自有含悲飲恨之意。後世窮技,極力愈多而愈不及。餘曾題柯敬仲墨竹雲:莫將畫竹論難易,剛道繁難簡更難,君看蕭蕭祗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畫法與詩法通者,蓋此類也。

畫法與詩法相通,拳法難道不也是這樣嗎。

(五)養成一個好習慣

習慣,是由重複練習而鞏固下來的並變成需要的行動方式,這是詞典上的解釋。《漢書·賈誼傳》引用了孔子一句話:“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說從小學成的東西就像“天性”一樣,習以為常了就顯得“自然”。從這個意義上講,習慣是通過反複練習而養成的那種“不假思索”就“自自然然”表現出來的行動方式。

任何一種能力的掌握,任何一種技術、技巧的獲取,都是以養成習慣為終極目的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通,指點一番,隻是個開始而不是終結。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也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武術也不例外。

對習武者來說,首先是要養成武術動作的習慣,或說習慣性動作。如出拳的習慣,踢腿的習慣,發力的習慣,變換步法的習慣。如直拳打哪兒,擺拳打哪兒,栽拳打哪兒,鑽拳打哪兒。習慣成了自然,能力便自然地表現出來。拳諺講“拳打三不知”,即打出拳去,自己尚未意識,對手尚不及判斷,旁觀者尚不及反應,對手已然倒地。武術動作一旦成為習慣,應用時便成為一種下意識的動作。意識與行動在刹那間似乎割斷了聯係,大腦對人體四肢的控製已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對突然的襲擊可以本能地作出迅速的判斷和反應。

其次,要養成練功的好習慣。功夫是日積月累的成果。“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鬆”;“久練為功,擱下稀鬆”。所以要“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對於所學到的東西則要經常複習,“拳打千遍,其義自現”,“寶刀不用生鏽,絕招不練不絕”。

有的習武者,初學階段頗肯用功,稍有長進,便以為功成,不再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正是“一得自矜,淺嚐輒止”。他們忘了“學拳三年,丟拳三天”的古訓,忘了“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行家知道,三日不練力巴知道”的名言。

習武者不論是在技術動作上,還是在鍛煉安排上,如果養成的是壞習慣,對人對己都有可能成為致命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