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說功夫(1 / 2)

欲學武藝,首貴實用,拳腳器械之外,故不可不練兩三手功夫。功夫是練就的超人的實力,既已練就,必定超過常人,也便有了勝算。

中國武術包含的內容極其豐富,但歸納起來不外乎這麼幾項:一曰套路,二曰技法(或招法),三曰功夫。

(一)何為功夫?

套路有拳術、器械、對練。技法則是搏擊術、擒拿術。功夫,狹義講單指“內功”、“外功”、“軟功”、“硬功”等。功夫似乎是民間武術的專利,軍事武藝是不大重視練這類功夫的,因為它耗時長,見效慢。

一般武術門派在傳習程序上,大都先教套路,再傳技法,最後傳功夫,或稱練“私功夫”。在練習指導方麵,則依仗功理功法。

現今,中外皆稱練武術為練功夫,這實是就廣義而言。其源自廣東習武者。廣東人稱練中國武術為“打功夫”,它涵蓋了中國武術的全部內容。李小龍的崛起把這一名詞發揚光大,外國雜誌均將它作音譯,“功夫”成了中國武術的代名詞。然而,依中國武術的傳統分類,功夫專指單項過硬本領。這在30年代各國術館講義中時時可見。

(二)功夫與套路、技法的關係

與套路、技法相較,功夫是高層次的,但從武術技擊作用來講,三者又是絕對不可分割的。

縱觀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武術海外傳播過程,首先是套路的傳播,正是套路所展現的民族化的形體語言傾倒了無數海外觀眾,擴大了武術的世界性影響。進而是武術散手的推廣。然而推廣初期,某些規則明顯有拳擊和海外自由搏擊的影子,如使用拳套,如按點數計分,如劃分體重級別等等,這些都鼓勵了散手運動員更多地習練技法,並傾心於摔法。隨著國際交流的規模擴大,在大級別散手對抗中,與一些歐美、中亞地區的運動員相比,我們的運動員在擊打能力和抗擊打能力方麵還存在不足。從那時起,到傳統武術中汲取營養,提高散手的對抗能力,成為中國武術界有識之士的一個前瞻性舉動。

套路的作用在明代便已明了,它“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因此“學拳要身法靈活,手法便利,腳法輕固,進退得宜,腿可飛騰。而其妙也,顛番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橫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當知斜閃”,最後達到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增強氣力、體力、協調身體各部位動作的目的。但套路終究是不實用的,因為它是事先安排好的固定結構,動作要求規範到位,弓是弓,馬是馬,拳是拳,掌是掌,或舒展或緊湊,或徐緩或快疾,一切按要求演練。而實戰中動作不會完美工整,弓不弓,馬不馬,丁不丁,八不八,出拳踢腿快疾變換,招式不能使老,勁力不能用盡。實戰中一切照搬套路中的動作,隻會是挨打的架勢。單純把練套路當成武術之根本,那無疑是陷入武術認識的誤區。

技法,是製敵而不製於敵的方法,是搏擊、擒拿的技能技巧。無論哪門哪派,無論是拆解套路,還是單練散打,都是在傳授這一技能技巧。武術的“術”指的就是技法,武術的實用價值也便體現於此。有的門派根本沒有套路,從其本意來講,則是為了更突出技法。技法再有利於搏擊,終究不能代替功夫。因為技法講究的是“用巧”,即步巧、身巧、法巧、擊巧、遇巧、用巧、使巧。如果技法不精,交手時難以用巧,豈不要受製於人?而功夫是練就的超人的實力,既已練就,必定超過常人,也便有了勝算。

因此,欲學武藝,首貴實用,拳腳器械之外,故不可不練兩三手功夫。否則,拳術打得再精熟好看,器械練得再靈活利落,卻不合實用,終是花拳繡腿,花槍花棒,到老終是空學一場。應了“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拳諺。

當然,現今武術講的藝術性健身性,就算是花拳繡腿,久而練之,何嚐不有益於身心?但真正要繼承發揚中國武術,是決不能排斥或忽視功夫的。

就拿李小龍來說吧,他之所以在現今社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武術大師,就是因為他不僅掌握了精湛的技擊術,而且十分重視練功夫。他把打熬氣力、體力的訓練擺在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他創立“截拳道”的成功之處。

(三)功夫種類

一般來講,功夫沒有門派的區別,隻是各有側重、大同小異而已。尤其是提高個人素質的築基功,諸如“樁功”、“鼎功”、“卷棒功”、“沙袋功”、“舉石擔”、“拋石鎖”、“抓壇子”、“擰筷子”、“踢木樁”、“踢石墩”等,都差不多,都是為了鍛煉指力、腕力、臂力、腰力、腿力、膝力、腳力。拳家謂之“操手腳”,即指這類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