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說雜兵器(1 / 2)

中國武術在與敵征戰中,任何物件都可成為兵器,實是一通百通。20世紀60年代,我的師父吳斌樓用“分水峨嵋刺”的路數,創造了“雙梭”(織布機上的梭子)這種特殊兵器,還創編了“雙梭”的練習套路。

前文曾提了一句,槍刀發源是按“龍槍虎刀”,作成十八般兵器,內含九長九短。這十八般兵器指的是:槍、刀、劍、戟、斧、鉞、鉤、叉、鏜、鐮、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民間說:九長者,槍龍、戟昌、鉞清、叉妙、鏜善、鐮漢、槊元、棒惠、星(流星)池;九短者,刀虎、劍運、斧池、鉤禪、鞭周、鐧廣、錘誠、抓三、拐(拐子)塵。傳說後又創出九軟,乃七情鞭、虎威鞭、鎖虎口、走線錘、流星錘、龍頭杆棒、懷杖、梢子、三節棍。

雜兵器的發明

這些器械的發明,有的是生活器具的改製,如斧、錘,有的是為了破某種兵器而獨製。下麵介紹幾段傳說。

先說破槍的兵刃。槍是冷兵器時代使用廣泛並且極具威力的兵器。所以有“槍乃百兵之王”,“槍乃百兵之賊”的說法。與槍對陣,當然可以以槍破槍、以刀破槍、以棍破槍。同時還有專門破槍的兵器,就是“子母鴛鴦盆”、“五龍卡”、“牛頭鏜”。

傳說發明者是薑氏三傑。這段故事與豫劇《對花槍》所講很是相近。

說是隋朝末年,羅藝娶了薑桂枝為妻,生子羅鬆。薑家祖傳槍法乃“三十六鎖喉槍”、“七十二絕命槍”、“八手回馬槍”。薑氏將槍法傳與羅藝。羅藝投軍建了戰功,封了北平王,與薑桂枝失去了聯係,便再娶將軍秦彝之妹,就是秦瓊的姑母,生了羅成。羅藝將槍法盡授羅成,羅成以槍成名,列為隋唐第七條好漢,其槍法被世人稱為“羅家槍”,而不知其本為“薑家槍”。後來羅藝、羅成上了瓦崗山,薑桂枝攜子羅鬆瓦崗尋夫,再續前緣,這便都是戲文了。說的是薑桂枝瓦崗尋夫時,羅鬆、羅成有一場槍戰,羅鬆隻用封架之技,不願向兄弟使“三十六鎖喉槍”、“七十二絕命槍”和“八手回馬槍”,以槍破槍,故難以取勝。薑桂枝有三個兄弟,名薑龍、薑虎、薑豹,三人不忿,決定創幾種破槍的器械,從此絕不以槍破槍。

一種為“子母鴛鴦盆”,為步下所用,用法是套、卡、遮、絞、圈、攔、推、剉八字,有兩趟練法。一種名為“五龍卡”,講分、撥、套、裹、推、紮六字,有三趟練法。一種名為“七龍卡”,講托、架、絞、攔、崩、刺六字,有兩趟練法。一種為“牛頭月鏜”,講支、捕、折、翻、鉤、撈六字。有六趟練法,為六六三十六遮翻之法。“五龍卡”、“七龍卡”、“牛頭月鏜”也可馬上使用。以後,薑氏三傑各有所長,大傑使“七龍卡”、二傑使“牛頭月鏜”、三傑使“五龍卡”,腰掛“子母鴛鴦盆”。這便是作槍、傳槍、不使槍。因作槍傳槍者使槍對敵,勝者不高。此後勝了羅成,闔家相認,又是戲文了。

現如今,“五龍卡”、“七龍卡”已經失傳。隻有“子母鴛鴦盆”和“牛頭月鏜”傳世。

“牛頭鏜”又叫“牛頭月鏜”,也叫“鏜鐮”。牛頭為三股,當中是利刃,利刃兩麵出鋒,狀如劍尖。刃下橫兩翅,左右平分,在相距尺餘處向上彎,略低於劍尖,又呈弧形向下彎去,狀如水牛角。兩翅端相距1尺2寸許。橫翅寬寸餘,上下有刃。牛頭下有庫,可容一核桃大小,按上粗木柄,長度7尺餘,以使用者方便為宜。

明朝抗倭時,軍中常用一種類似“牛頭鏜”的兵器,叫做“鏜鈀”。長7尺5寸,重5斤,柄粗約1寸。中為槍尖,兩翅左右平分,向上彎,似三股叉。兩翅四棱,磨削鋒利。中間槍尖必高出兩翅2寸。如中鋒太長兩橫太短,則不能架拿敵之兵器。如中鋒與橫翅一般齊,則不能深刺。當時,“鏜鐮”、“鏜鈀”被認為是能夠長以救短、短以救長,可擊可禦、矛盾兼用的利器,還可以臨時充作發射火箭的箭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