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說雜兵器(2 / 2)

再說七節鞭的發明

傳說在隋唐時期,有隋朝武將徐堅不願為昏君楊廣所用,辭官回鄉為民。一日乘馬訪友,路途之上見眾多百姓亂跑,細問緣由,原來是楊廣部將趙韋率兵強搶民女。徐堅聞聽大怒,可是手中沒有武器,怎能對敵四五十個兵丁?情急之中,他一攏馬韁繩,將馬的口鎖帶下來。馬口鎖是七環一鉤,雖然輕些,總算相當於一件武器。徐堅催馬上前,掄起六尺多長的口鎖打得眾兵丁頭破血流四散亂跑。這時趙韋要了兵丁一口單刀迎上來。騎馬使單刀短點兒。徐堅掄口鎖橫著就打,趙韋拿刀來接,刀碰口鎖是硬碰軟,一下子口鎖將刀盤鎖住,徐堅用力一拉,把趙韋拉下馬來。趙韋一看不是對手,遂帶兵丁丟下民女落荒而逃。

徐堅回家後,去拜訪李靖李藥師的大弟子張洪緣,說起這段情由。二人遂對口鎖深加研究,按七情做技術,按六欲作理論,將口鎖上的鉤改作長錘,錘長四寸,按四開之講,乃東倒、西切、南陽、北墨。使用時用陽把(鞭在拳眼外),不用陰把(鞭在拳尾外)。稱其為鞭。

以後,鞭按節數分別稱作“七情鞭”(七節),“八法鞭”(八節),“九應鞭”(九節),“十全鞭”(十節),“十三連”(十三節)。內容理論不盡相同。這是上盤路數。

以單生雙,則又有雙鞭問世,更為難練。後又創鞭裏夾刀和刀裏夾鞭,按分、撥、推、絞、劈、砸六字。延續龍槍虎刀的說法,鞭裏夾刀稱“龍虎鬥”,刀裏夾鞭稱“虎龍鬥”。

鞭的練法還有一種“四開鞭”,講劈打四門,按劈、打、套、鎖四字。

“地躺鞭”則加上地躺動作,就有跌、撲、滾、翻、蹬、踅、剪、剉八字了。此後逐漸創出歌訣十四句:

七節一抖放亮光,架撥抽梁打四方。

前打浪子踢球式,後打背鐧披脊梁。

左打跨虎蹬山腳,右打片馬扣裏襠。

上打朝天一炷香,下打黑狗滾地躺。

金絲盤頭健腦力,纏肘舒胃養心腸。

攔腰圍蛇通三氣,分水提步好良方。

活動四肢醫療技,七情六欲廣發揚。

由生活用具發展而來的兵器絕不止“七節鞭”一種。其實很多。如由馬鞭子發展而來的“杆子鞭”(又叫“虎威鞭”),由鐮刀發展而來的“草鐮”、“並頭鐮”、“雁鐮”、“雞爪鐮”,由拐杖發展而來的“丁字拐”、“羊角拐”、“牛角拐”,由斧頭發展而來的“板斧”、“鉞斧”。每一種發明都有一個傳說,且不論是否真有其事,足顯現武術文化淵源之深厚。

此外,一些實在的生活用具被武術家加以材質的改造,使其沉重、堅硬、尖銳、鋒利,具有殺傷力,久而久之,也變成了兵器。如鐵、銅質的煙袋(稱為“攔麵叟”)、“鐵扇”、“銅笛”、“判官筆”、“拂塵”、“鐵鏟”、“鐵尺”、“雷公錘”、“棒錘”、“鐵錘”、“六尺鈀”、“九尺鈀”、“獵叉”、“漁叉”、“方便鏟”、“鐵禪杖”、“金錢鏢”、“鵝卵石”、“繡花針”,等等,舉不勝舉。

看來,中國武術在與敵征戰中,任何物件都可成為兵器,實是一通百通。記得20世紀60年代,我的師父吳斌樓用“分水峨嵋刺”的路數,創造了“雙梭”(織布機上的梭子)這種特殊兵器,還創編了“雙梭”的練習套路。這說明,兩頭鋼尖的織布梭子也完全可以作為兵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