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劍從戰場上主兵器之一的地位退出後,劍法依然得到很大發展。到了明朝,就有“卞莊之分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等多種知名劍法”。
清代以後,劍法更加豐富。但總起來可歸為兩類:一是行劍,一是勢劍,也叫站劍。
行劍,就是在行進間演練的劍法。套路中定勢少,動作連貫,氣勢連貫,身劍合一,神劍合一,劍似遊龍,行如遊龍。“龍行劍”、“奇形劍”屬這種劍法。
勢劍,是平衡、定勢多的劍法。姿勢工整,招式穩健,幾乎一勢一停,一招一定,一動一靜,一剛一柔,力達劍尖,力停意不停。一些難度大的動作,如燕勢平衡、回頭望月、哪吒探海、朝天蹬……也都要定位站穩後,方可作下一動作,要求有深厚的功力。“七星點鬥劍”屬此種劍法。
上述劍法多體現在套路上。還有一種劍法是散式,非套路。每一勢用一個字為名,講劍術動作、用法、要領。如《孫武子十三劍》,講了十三個字,乃掛、劃、裹、撥、捅、圈、劈、砍、挑、撩、紮、刺、剪。每個字是一個動作,要單練。劈、砍、捅、挑、撩、紮、刺、剪為擊法,掛、劃、裹、撥、圈為顧法,稱之為“八擊五顧”。清末該劍法也形成套路,散式與套路二法並存。
各門各派幾乎都有自己的劍法。有一點是統一的,就是都用劍指。也就是不持劍的手,在運劍時,要食中二指並攏伸直,其餘三指屈於掌心,拇指按在無名指第一節上,作為與劍的配合和引導,也稱作劍訣。這是劍法的獨特之處。
且看各派劍法,“武當派”有“武當劍”、“兩儀劍”,“少林派”有“達摩劍”、“羅漢劍”,“太極門”有“太極十三劍”,“形意門”有“龍行劍”,“八卦門”有“八卦劍”,“通臂門”有“通臂劍”,“查拳門”有“純陽劍”,“翻子門”有“七星點鬥劍”、“青鋼劍”,“炮錘門”有“八仙慶壽劍”。名劍法還有“青萍劍”、“昆侖劍”、“昆吾劍”、“三才劍”、“三合劍”、“螳螂劍”、“青雲劍”、“醉劍”、“連環劍”、“白虹劍”、“提袍劍”、“八仙劍”、“峨眉劍”等。
民間認為劍是比較難練的兵器,所以有“月棍年刀一輩子槍,隨身帶的寶劍”的說法,意思是寶劍要隨時隨地有空兒就練,才練得好。
由於劍術相較於刀術、槍術、棍術等戰場尚應用的技術更具有表演性、觀賞性,久而久之,各家劍術多朝著動作美帥的方向發展,於是民間便稱“刀走黑,劍走秀”。意思是刀術氣勢猛烈,風聲如吼,大劈大砍,硬擋硬搪,刀鋒過處,如滾瓜切菜。劍呢,由於本身輕、短、細、薄,隻可逢堅避刃,遇隙削剛,不封,不架,不沾而進,以巧為先,以快為先。所以也說“刀如猛虎,劍如飛鳳”。
正是由於劍質輕、秀的特點,後世逐漸被文人喜愛。文人以學習劍術宣示崇尚武風,以舞劍、詠劍表示高雅,以佩劍顯示知文善武。漸漸,純粹的武夫反而少習劍、少配劍了。《三俠五義》等武俠小說的問世,更使這種看法流行。因為使劍的英雄都帶儒雅之氣,如南俠展昭,雙俠丁兆蘭、丁兆惠,雲中鶴魏真等。而武藝高超的淳厚長者北俠歐陽春、莽撞勇猛有餘的錦毛鼠白玉堂、好酒貪杯的小俠艾虎、性情爽快果毅的白眉毛徐良等則都使刀。所以民間說“劍是君子佩,刀乃俠盜使”。賦予劍和刀以人性的特點,那就是,劍有儒雅、雋秀、溫和的氣質,刀有俠義、粗獷、剛烈的性格。喜歡使劍的人,可能文氣會多一些,喜歡使刀的人,恐怕豪氣也會多一些。所謂器若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