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期的名將何良臣則說:“棍法之妙,亦盡於大猷《劍經》。”當時武術界將棍法排列為:“俞家棍”之下有“東海邊城棍”、“紫薇棍”、“騰蛇棍”各家;再次有“張家棍”、“賀屠鉤棍”、“西山牛家棍”各家;又次是“少林棍”、“青田棍”、“巴子棍”、“孫家陰手棍”各家。“少林棍”通常稱“夜叉棍”,有“大夜叉棍”、“小夜叉棍”,統分為“前堂棍”、“中堂棍”、“後堂棍”,固有前中後三堂之稱。
又經幾百年之發展,近現代著名棍法有“少林門”的“少林棍”、“五虎擒羊棍”,“太祖門”的“盤龍棍”、“騰蛇棍”,“八極門”的“震山棍”,“炮錘門”的“飛龍棍”、“五虎絕命棍”,“花拳門”的“齊眉棍”,南拳黃飛鴻所傳的“五郎八卦棍”,還有“六合棍”、“瘋魔棍”、“四門棍”、“梅花棍”,以及“象形拳”中的“猴棍”、“太極門”的“太極大杆子”,等等。我們“戳腳翻子門”的棍法是“鎖手棍”,譜雲:“學會鎖手棍,天下莫要問,以棍當槍使,傳棍訪知音。”這說出了“鎖手棍”法的特點。
各家棍法,各有所長,但技法不外乎劈、砸、橫、掃、分、撥、紮、滑、挑、磕、抽、打等。實戰中則多注意長兵短用,短兵長用。敵近,則手握棍腰,猶如使用兩隻短棍;敵遠,則手握棍端,可掄可紮,以棍當槍。
棍多為步將所用,二人步戰極易發揮棍法威力。然對於頂盔貫甲的馬上大將,由於盔甲堅固,射之不入,戳之不傷,擊之無礙,木質棍就發揮不出威力。而使用銅、鐵棍者又不多見,於是,有人發明了粗而重的大棍,沒有練式,沒有招法。隻是逢遇馬上大將,休問甲胄之堅,隻顧用大棍擊去。明朝戚繼光綜合前人經驗,揚長避短,定大棍為8尺或8尺5寸長,粗2寸。用一打一刺的棍法練習,由步卒使用。雙方野戰時,使大棍者往往位於五兵之後。倘若對敵人禦之不周,刺之不得,則以大棍擊落馬之敵。
如需馬軍使用,需在棍端加一短刀,稱為“夾刀棍”。刀刃如鴨嘴形,刃長3寸或5寸。刀刃的末柄夾在棍中,交接處需稍存微棱,這是為了倉促間使用或夜間使用時能知道刃的方向而不致傷手。這種夾刀棍的優點在於打則利於棍,刺則利於刃,兩相濟也。
除此而外,還有“三節棍”(三節一樣長的棍用鐵鏈連在一起的兵器)、“大梢子棍”(一段長木棍與一段短木棍由鐵鏈連在一起的兵器)、“懷杖”(兩節一樣長的棍用鐵鏈連在一起的兵器)。將懷杖的兩節縮短到尺來長,這便是李小龍以之成名的“兩節棍”。這些兵器有軟有硬,能長能短,非常厲害,屬於三節兩支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