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諺說:“棍乃百兵之尊”。長兵如狼牙棒,短兵如馬棒。杖由拐杖而來,棍、棒、杖可視為一類,無非尺寸、外形略有不同罷了。
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也是最普通的兵器。它製作容易,隻要木棍結實,就可上陣使用。為此,無論是軍中武藝還是民間武藝,對棍無不重視。明代棍法大家程宗猷(衝鬥)在《少林棍法闡宗》中說:“凡武備眾器,非無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明代何良臣在《陣記·技用》中說:“拳、棍者,為諸藝之本源。”武諺說:“棍乃百兵之尊。”
(一)棍的形製
古人雲“斬木為兵”,是說棍的製作很容易。木質棍以堅而實,剛而和,自根漸細到梢,如鼠尾一般,棍身無疤癤者為上品。用粗木劈成或鋸成的,紋斜易折。棍的兩端粗細差別不宜太大,否則一端過重使用不便。棍的粗細也要適宜,過細則腰軟,腰軟則無力。木質棍多為白蠟杆、水曲柳、棗木、花櫟木。臂力大者,則用鐵棍或銅棍。
棍有多種叫法:棍、棒、杖。為什麼這麼叫,民間有多種解釋。一稱:棒齊胸,棍齊眉。
一稱:棍不低於頭,棒不高於胸,杖不過於耳。
一稱:棍長6尺或6尺6寸,乃按六節六合之說。2尺2寸為一節。5尺長稱齊眉棍,8尺長既稱棍又稱杖。如將棍的兩端箍上金屬箍,就稱作棒。
一稱:8尺為立棍,
5尺5寸為橫棍,
6尺6寸為棍棒,
丈二為立門杆,
丈八為祖杆。
還有一說:棍的兩端粗細差別不大,棒的兩端則粗細不一,一端可把握,一端粗壯堅沉。長兵如狼牙棒,短兵如馬棒。杖由拐杖而來,也是一頭細一頭粗,粗端還會彎成扶手狀。長者如龍頭杖,短者如達摩杖。所以,棍、棒、杖可視為一類,無非尺寸、外形略有不同罷了。像“金箍棒”、“丈二棒”、“镔鐵杖”、“五尺杖”,兩端粗細相當,就是棍的製式,隻是叫法不同而已。木棍的重量多在3斤以上,銅鐵棍通常長7尺5寸至8尺,重量不低於十五六斤。
(二)棍法
拳諺雲:縱槍橫棍,是指槍紮一條線,棍打一大片,強調出槍、棍技擊特點的區別。但棍法中夾雜著槍法,槍法中夾雜著棍法的技術並不少見。
說到棍法,都認為少林棍為最,早有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傳說,後有明代程宗猷寫的《少林棍法闡宗》,使少林棍法著稱於世。
其實,少林寺自建寺至明代中期都不曾以武術留下記載。留下來的隻是該寺僧眾曾參與過的幾次軍事行動,如十三棍僧救唐王捉王仁則。這些事件尚不足以說明當時少林寺的武術如何。到了明代中期,少林武術才開始在社會上有些影響,也並不大。就是少林棍法,當時也隻列在第四等。
明代棍法首推俞大猷傳的“俞家棍”。他撰寫的《劍經》專講棍法。名將戚繼光誇讚“俞家棍”專講“短兵長用之法,千古奇秘”,“不唯棍法,雖長槍各色之器械,俱當依此法也。近以此法教長槍,收明效。極妙!極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