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說刀(1 / 2)

傳統武術界流傳的刀法極多,如“八卦門”的“十八截刀”,“炮錘門”的“繡裝刀”、“五極刀”,“八極門”的“大六合刀”、“小六合刀”、“四門刀”,“戳腳翻子門”的“大昆侖刀”、“小昆侖刀”、“金背鏢刀”、“四合刀”……

民間武林的說法,刀乃短兵領袖,與長兵領袖槍並稱為“龍槍虎刀”。仍把刀的發源歸到蚩尤作五兵時期,認為長竹削尖為槍,短竹劈作兩半,削刃為刀。擺陣法時,持刀者多持擋牌,遠者以槍刺敵,近者則用竹刀擋牌迎之。到了漢朝,鐵刀成為步戰用的兵器,尺寸長短,以自己抱刀刀尖齊耳為度。有位釋極道長,發現馬上用刀尺寸太短,遂將鐵刀插於竹竿內,用鐵絲綁住,這便是大刀的發源。

(一)刀的種類和刀法

清末民初,民間武林所練的刀大致分為大刀、單刀、雙刀、雙手帶幾種。刀的結構通常包括五個部分,即刀刃、刀背、刀尖、刀柄、刀盤(護手盤),單刀還要加上刀彩。

大刀的長度多因人而異,柄的長度是將刀直立於腳邊,刀盤與肩齊,刀盤以下為刀柄的長度。刀刃的長度約是刀柄長度的五分之二。所以,大刀的長度通常應在6尺以上。有些少林門派的用刀,尺寸是8尺5寸。武林界通常稱大刀為偃月大刀、春秋大刀、青風大刀、青龍大刀。這些刀的外形,都是刀身狹長,形如偃月,刀身上多有花紋,如青龍紋,刀名也便由此產生。此外,如象鼻大刀、九耳連環刀,也都是依其刀身外形命名。大刀是單麵有刃,有的刀做成雙麵刃,如三尖兩刃刀、唐代的陌刀,也屬大刀類。

古拳譜中有的稱大刀的用法講十二個字,乃劈、砍、磨(抹)、撩、削、裁、展、挑、拍、掛、拘(鉤)、割。武術界通常說的大刀法講劈、砍、撐、滑、撥、抹、雲、拎八字,八八生六十四法。

以大刀成名的首推關公,然而關公是否真的使刀,似乎尚無定論。世傳關公三十六刀、關王十三刀,都是有名的刀法。以大刀成名的近代武術師有大刀李青山、大刀劉德勝、大刀郭世豪等。

單刀屬短刀,外形多種多樣,名稱也多種多樣。按民間武林的說法,手捧刀盤作抱刀式,刀尖齊耳,這個長度使著最方便。如果不是量身定製,其長度在2尺8寸至3尺之間,刀柄長5寸至6寸,重二三斤左右。刀身的寬度與刀背的厚度是以平衡為度,即將食指橫於刀盤前1寸二三分處,刀能平衡不做偏倚,這刀使著就合手。如向刀頭傾斜,則須考慮削其寬度或削薄刀背。

單刀除刀刃、刀背、刀尖、刀盤之外,還有刀彩。傳說是漢朝道士徐紀元與僧人明修較技。徐紀元使劍,明修使“漂托五梅戒刀”。“漂托”就是彩綢,彩綢內隱著五梅鉤,為的是遇敵靠身時,用彩綢晃其眼目,敵如用手抓可以帶刀把,以五鉤抓敵。這是刀彩來曆的傳說。所以刀彩也叫“漂托”。單刀的護手盤,源於雙方使刀,刀滑刀易傷手的緣故,所以護手盤又叫“擋托”。

單刀講紮、刺、削、抹、閃、斫、劈、剁八法。傳統武術界流傳的刀法極多,如“八卦門”的“十八截刀”,“炮錘門”的“繡裝刀”、“五極刀”,“八極門”的“大六合刀”、“小六合刀”、“四門刀”,“戳腳翻子門”的“大昆侖刀”、“小昆侖刀”、“金背鏢刀”、“四合刀”,“形意門”的“龍形刀”,“查拳門”的“查刀”,“劈掛門”的“劈掛刀”,“地躺門”的“地躺刀”,“梅花樁門”的“十八套刀”,“通臂門”的“八步十三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