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刀是單手使用的兵器,需另一手密切配合,也可持擋牌配合,一防一擊,相得益彰。單刀還能與一些短兵相配,如刀裏夾鞭、刀裏夾拐、刀裏夾鉤等。
雙手各執一把單刀,就是雙刀了。雙刀往往製成陰陽二形,左手刀略輕,右手刀略重,護手盤則為半個,兩刀合並就如一柄,方便插入刀鞘。筆者在大學讀書時,校武術隊有一對雙刀,尺寸2尺8寸左右,刀背厚約3分,已開刃。左手重約4斤,右手重約5斤,鯊魚皮的鞘,是一把上過陣的刀,練著很費勁。“文革”中不知去向。
雙刀刀法不外乎劈、紮、掛、斬、刺、掃、架等法。由於雙手使刀,對使用者的身法、步法要求更高,更講究協調一致。所以拳諺有雲“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刀口”的說法。世傳雙刀法有“少林門”的“梅花雙刀”、“八極門”的“萬勝雙刀”、“炮錘門”的“雪光雙刀”、“戳腳翻子門”的“滾龍(雙)刀”等。
以單刀、雙刀成名的有單刀李存義、雙刀李鳳崗、大刀王五。
(二)形製獨特的“雙手帶”
“雙手帶”是介於大刀和單刀之間的兵器,它比大刀靈活多變,比單刀柄長且雙手握柄。與大刀比,它有短兵之利,與單刀比,又有長擊之能。所以單設一類。
雙手帶古稱樸刀。在《水滸傳》中,關於樸刀的描述極多,足見成書時期為世間常見常用的兵器。明中期以後則比較少見。“戳腳翻子門”世傳古拳經《溫家教育術》,其中有一節“雙手帶(原文為貸)說論”,說:“古時用兵守城者,欲使弓箭為先。征伐遇敵者,作用之時,尖刃兩器。尖者長槍,刃者雙手帶也。至今槍者,是武人所練,各門所習,下傳在於世也。雙手帶者各門少傳,別門未習,自有溫家武術授訓至今,下傳門人也。”
這一段文字有三層意思,一是“雙手帶”與長槍是古時與敵征戰時的常用兵器。二是在當時已是各門少傳,別門未習。三是這種兵器是溫家武術授訓的。溫家武術自然是指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所說的“至今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的溫家。
“雙手帶”的標準尺寸是,全長4尺左右,柄長1尺八九寸,刀長2尺一兩寸。刀柄尾端有鐵環或銅環,刀身呈淺弧形,俗稱大環刀。也有將“雙手帶”做成與身同高的,那是隨個人之習慣。“雙手帶”通常是刀長於柄,至少是刀柄相當。柄長於刀,則常稱樸刀。
按《溫家教育術》講,“雙手帶之用法,欲借刃而進擊,與別刃不一,分其三擊三顧,攬者則劈,逮者則砍,挑著則捅。攬、劈、逮、砍、挑、捅六字等法。攬劈而擊,伏身而進。逮砍而擊,疾步而進。挑捅而擊,叉步而攻。擊顧者各連三勢也。”由此看來,“雙手帶”的使用是擊顧相連的,擊中有顧,顧中有擊,簡便而實用。
還有一種“雙手帶”,稱“小帶”,顧名思義,自然是尺寸短了。“小帶”全長約3尺3寸,柄長8寸至1尺,刀長2尺3寸至2尺5寸,刀寬1寸有餘,刀背厚約3分。看外形似倭刀,但弧度小,刀身略短略直;似苗刀,但刀頭較寬不尖。雙手使用,為步戰之利器,較單刀力度強,較大“雙手帶”更易近身。
筆者曾在師弟洪誌田處看到兩把清朝的“小帶”,刀身鑲有金色篆文“護衛刀”。我想,明清時真正臨陣發揮威力的大概是這種“小帶”,而不是兩尺八九寸長的單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