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術界流傳的槍法甚多,明代中期就有“劉德長槍法”;石敬岩的“石家槍”;程真如的“峨嵋槍法”;河南李克複的“長槍”……
民間武術界關於兵器有許多傳說,盡管這些傳說未必真有根據,但了解一下倒也不無好處。這裏介紹一下民間關於槍的說法。
(一)槍之源
關於槍刀的發源,最普遍的說法是“始自黃帝大戰蚩尤時期,蚩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以對抗黃帝時,又發明了多種兵器。他‘以龍為主、以虎為將’,發明槍和刀,稱龍槍虎刀。又以十八羅漢之法(降龍伏虎帶十六尊者稱十八羅漢)作成十八般兵器,為九長九短,槍為長之領袖,刀為短之領袖。長者以竹竿削尖為槍,短者以竹劈作兩半,鏇刃為刀。”
槍,到了周文王時,便用青銅捲住槍尖。到了西漢,有位釋極道長,發明用鋼、鐵兩種,作成三種尖,套於竹尖之上,用鐵捲住。這便是當時最強的兵器。
到了後漢,槍便分成花槍、大槍兩種,沒有趟數,全是散手。這時已有槍的各種形製、尺寸。到唐時,槍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技法。十八般兵刃也發展齊全了。到了宋朝,拳腳兵刃按五行八卦十二形,相生相克,作成有頭有尾、勢式相生的趟數,稱名八勢。兵器也分為馬上、步下兩種。馬上有大槍、蛇矛,步下有花槍、短槍。
上述這段槍的發展簡史,僅為民間傳說而已,不是武史專家定論,當不得真。
但槍的外形尺寸有定製,槍法流派有區別,尤其在民間武林,頗有講究,不可不當真。我們且看看民間武林怎麼說。
槍,由槍尖、槍纓、槍杆組成。槍尖由鋼鐵製成,形式有三種。一種長6寸,重3兩5錢至4兩,此種壯威;一種長7寸,重4兩至5兩,扁如蕎麥,尖銳利於透堅;一種長3寸3分,重1兩二三錢,此種輕巧便利。槍纓又名血擋,用犀牛尾圈於槍的吞(庫)口處。當初發明時,是為了藏匿槍尖末端的鋼鉤。傳說周初有一位摩佗仙子,手使五鉤神錐槍,坐騎犀牛。槍尖之後有五把鋼鉤,用來刁鎖敵人的兵刃。明擺著,敵人可以看到,便於躲避。於是他將犀牛尾剪下一綹,圍在槍的庫口處。這便是槍纓的來曆。槍杆則有多樣:竹竿、水曲柳、棗木、花櫟木,常用的是白蠟杆,因其堅硬又有韌性。力大者則用鐵杆槍,如五代王敬堯、王彥章,宋時嶽飛、李全,明時常遇春、清時陳王庭等。槍重多在三四十斤,這般臂力的武人,並不多見。
槍的長短尺寸不一致,名稱也不同。5尺5寸稱步下槍,或步下花槍;7尺稱馬上花槍;8尺2寸稱中平槍;1丈2尺為大槍;1丈6尺為大杆兒;1丈8尺為矛。以上皆可馬上使用。還有3丈3尺長的大杆子,杆用毛竹製成,是過去守陣護寨用的兵器。
(二)槍之法
在武術界流傳的槍法甚多,明代中期就有“劉德長槍法”(時人稱劉德為“槍法近祖”);石敬岩的“石家槍”;程真如的“峨眉槍法”;河南李克複的“長槍”;宋時楊妙貞所傳留下的“梨花槍”;還有“沙家杆子”,“馬家槍”,“李家短槍”,“六合槍”,“八母槍”,關東“楊教師槍”,“金家槍”,“張飛神槍”,“顯神槍”,“韓家槍”,山東“樊氏槍法”,“內家槍”等16家。
幾百年後,很多槍法都失傳了。清末民國,民間武林常見的槍法大至分三類,乃是“楊家槍”(稱傳自楊家將)、“嶽家槍”(稱傳自嶽飛)、“羅家槍”(稱傳自羅成)。
“楊家槍”用的是8尺2寸長的中平槍,槍法是花槍之法,講究封、閉、提、拿、攔(上攔下攔)五法。有文章說楊家梨花槍槍長1丈8尺。這應是宋朝楊妙貞所傳,而非民間所說楊家將所傳。我以為當初馬上使用,應是這個製式。民國後成為武術項目,步下演練,1丈8尺就顯長了。
“嶽家槍”是大槍,過丈,講究劈、抱、砸、創、抽、攔六法。
“羅家槍”是花槍,槍長7尺,講究壓、打、砸、拿、滑、挑、崩、撐、攉、紮十法。其中壓、崩、拿、滑、撐為顧法,砸、打、挑、攉、紮為擊法。